公元2021年10月5日黃曆
清明,不僅僅是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清明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寄託後人對逝去的親人一種忖量之情,那麼清明時節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看看吧。
1、清明節的習俗:省墓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祀祖先,清明節約墓祭祖成了往後連續不停的習慣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省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樸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祖先的眷念。
2、清明節的習俗: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四處出現一派生氣勃勃的情景,正是遠足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耐久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流動了。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在於順應時令節氣,陽春三月,生氣始盛,萬物萌生,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野外,起勁自動地迎適時氣,以促進自身體內的陽氣流轉,這對身體的康健大有利益。
3、清明節的習俗: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泛起“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鑒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那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晰那時蹴鞠流動的普及。
4、清明節的習俗: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隨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插柳的習俗與阻止疫病有關。唐人以為在河畔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脫節毒蟲的危險。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阻止蟲疫。
5、清明節的習俗:放鷂子
婚嫁日子查詢 2021年7月21日這天是結婚黃道吉日嗎
清明放鷂子是普遍盛行的習俗。在昔人那裡,放鷂子不只是一種遊藝流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以為放鷂子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以是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鷂子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鷂子放高時,就剪斷鷂子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鷂子帶走了。
6、清明節的習俗: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徙。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隱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綵帶做成。厥後逐步生長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康健,而且可以培育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稀奇是兒童所喜歡。
7、清明節的習俗: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已往清明節時代,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流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流動頻仍,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流動。這些流動有的在岸上舉行,絕大多數在船上舉行,極具水鄉特色。
8、清明節的習俗:拔河
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現於春秋後期,最先盛行於軍中,厥後撒播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競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門。
9、清明節的習俗: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最先,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紀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加入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10、清明節的習俗: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蒔植樹苗成活率高,發展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習慣一直撒播至今。
正月二十九開工吉利嗎 正月29開業日子好嗎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