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燒紙注意事項
清明節的習慣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遠足,也稱“踏春”。一樣平常指早春時到田野散步嬉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流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在,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主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四處出現一派生氣勃勃的情景,正是遠足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順便,省墓之餘亦一家老小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中國民間耐久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時代正是喜氣洋洋、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遠足於野外早就已成為習慣。據《晉書》紀錄: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田野遊春賞景。踏青習慣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紀錄:“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盛行。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蒔植樹苗成活率高,發展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習慣一直撒播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聽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習慣。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聽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厥後由今生長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聽說晉文公率眾臣爬山祭祀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生,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正月二十開工市好嗎2021年 正月20是開門的好日子嗎
放鷂子
鷂子又稱“紙鳶”、“鳶兒”,放鷂子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歡的流動。鷂子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行使空氣動力的航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日間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鷂子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灼的明星,被稱為“神燈”。已往,有的人把鷂子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聽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聽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省墓祭祖
清明省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祖先的想念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挖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月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年月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解釋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昔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看法。省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央。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祖先的忖量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節本屬“祭祖節”,在後世生長演變中才被冠以“鬼節”之名,古時人們祭祖是為了表達孝道、感恩追始,並不將祭祀自己祖先的節日以鬼節稱之。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差異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省墓,主要是由於接納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群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圓族人的一種方式。
2021年正月十九財神方位 喜神方位 黃曆吉時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