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2020冬至徵文1000字傳統文化

正月十六適合結婚嗎2021年 正月十六宜嫁娶嗎

  對於冬至許多人都並不生疏,每年都要過的節日,然則若是讓人人以冬至為主題寫一篇作文,那麼人人可能對於冬至沒有那麼多的言語來形貌,冬至屬於傳統文化,有許多的習慣可以形貌,那麼下面為人人整理一篇1000字左右的冬至作文。

  2020冬至徵文1000字傳統文化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國陰曆中一個異常主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察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整年中日間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門區域在這一天另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但實在,冬至吃餃子也有一段古老的歷史!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現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物。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相傳河南人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國民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戀慕。張仲景從長沙告老回籍后,正好遇上冬至這一天,走抵家鄉白河岸邊,見許多窮苦國民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那時傷寒盛行,病死的人許多。他心裏異常難受,刻意救治他們。張仲景回抵家,求醫的人稀奇多,他忙的不能開交,但他心裏總掛心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國民。他模擬在長沙的設施,叫學生在南陽東關的一塊曠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

清明上墳用什麼花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器械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全身發燒,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國民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葯一直連續到大年三十。大年頭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月朔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頭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撒播。每逢冬至和大年頭一,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膏澤。今天,我們用不着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雖然經常吃餃子,但莫過於冬至和除夕這兩頓餃子吃得最愜意和溫馨,一方面是傳統節日別有意味,另一方面是家人團圓,格外親熱熱鬧。

  現現在,餃子的做法也許多,雖不為治病吃餃子,但仍然要康健吃餃子,專家講,從營養學角度來講,製作餃子皮時不妨在精粉中適量加入高粱面、燕麥面等雜麵,營養更厚實,口感也更好,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現在許多飯館在餃子皮中加入菠菜汁、胡蘿蔔汁或者西紅柿汁,色澤鮮艷、營養厚實。

  冬至,是中國陰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也是中國人的一個傳統節日。


清明掃墓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