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和清明節所代表的寓意
清明為什麼一定要省墓祭祖
清明節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項目是省墓。清明節的起源,有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厥後被民眾紛紛仿效,在這天祭祖省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牢靠的習慣。
民間傳說中寒食省墓的源頭,則有三說:
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國民在寒食時代於野外蹊徑上拜祭。厥後朝廷自省措置欠妥,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習慣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祖先的宅兆;另一說則稱寒食省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二說寒食省墓泉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
2021年什麼時候打春
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為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連繫在一起,以是寒食省墓也就成為清明省墓了。
三說為了紀念介子推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逃避後母驪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外洋,他們逃到魏國時吃不上飯,又貧病交加,在絕望之時,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謊說是野兔肉煮給重耳吃。厥後有人告訴了真相,重耳才知道。19年後,重耳重又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他照功行賞,大封元勛,卻惟獨忘了對他忠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往事,派人去請時,介子推避而不見。晉文公親自登門去請,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於是派人上山征采也未找到。晉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順,要是縱火燒山,他準會背着老母親跑下山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倆也沒出來,厥後在一株枯柳旁發現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燒死了,介子推的脊樑堵着大柳樹樹洞,洞內藏着他留下的一塊衣襟,上面用鮮血寫着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希望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亡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致清明復清明。”晉文公看后十分感動,放聲痛哭,將他母子二人埋葬在綿山,改綿山為介山,並建廟紀念。為了銘刻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嚴禁煙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節,晉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發現那株枯柳死而復生,便給那株柳樹賜名“清明柳”,劃定從寒食到清明,人們都要祭祀介子推。
以後漸將寒食節與清明相混淆,將寒食省墓混為清明省墓,清明逐漸取代了寒食節。
專家判斷,“寒食墓祭”約莫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紀錄:“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沿用,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這就是清明節約墓緣故原由。
提車好日子 2021年農曆六月提車黃道吉日有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