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有什麼意義
中國昔人在漫長的農業社會生長中,為了掌握農時,通過耐久考察太陽、月亮、地球等天體的運行紀律,制訂了年、月、日,以及順應大自然與四序轉變的春夏秋冬的規則,從而形成了曆法。中國的曆法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因此屬於陰陽合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考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天氣、物候等方面轉變紀律所形成的知識系統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自成系統,屬於中國傳統曆法中的陽曆部門。在陰曆中,通過設置閏月,將二十四節氣適當地分配在各月中,使之有穩固的季節特徵,故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陰曆的主要組成部門。
早在春秋以前,先民們用土圭測日影的方式,測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時。《尚書·堯典》是有樞紐氣紀錄的最早文獻。到戰國時期,先民們或已明白將一年分二十四個等份,每隔十五天為一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只是個體名稱、位置差異。《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順序和名稱。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同等制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憑證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轉變而制訂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0°,現在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一個節氣劃分響應於太陽在黃道上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這樣每年就有四序,每季有六個節氣,一年共二十四個節氣。這二十四個節氣,根據時序季節的轉變,劃分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元代吳澄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徵象響應,並訓釋其以是然。
在這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候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年中冷、暖、雨、雪的發生情形和春、夏、秋、冬四序轉變的特徵。先民們在詳細指導農事實踐時,就是憑證這些節氣的轉變,並與陰曆連繫參照,響應地從事春播、夏鋤、秋收、冬藏等農事流動。
發生在二十四節氣的民俗事象,被稱為歲時習俗,也叫“歲事”。歲事在農業社會中,是最基本的社會流動行為,而節日習俗正是隨同着歲事而發生的信仰祭祀行為。先秦史冊《周禮·春官》中“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的紀錄,就已明確地告訴我們,先民的農事與祭祀行為是不能支解的社會流動的總體原則。我們甚至可以說,歲時之法,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劈頭。
隨同着歲時民俗而發生的節日民俗,反映了人們對農業深深的依賴和對自然的虔敬崇敬。如清明正是播種時節,人們就要祭祀祖先的亡靈,祈求對新生命萌發的保佑;六月六“蟲王節”正是害蟲危害莊稼的大暑時節,人們祈禱蟲王,請求它手下留情……正如昔人所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節日民俗中最主要的就是“祀”。這就是農業社會中低下的生產力對人們行為、頭腦的無情制約。
為了便於記誦,人們編了一首便於影象的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流動中央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天氣、物候為依據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稀奇是南北方天氣、物候和物產差異較大,以是人們又憑證各地特點,編出了指導當地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歌,形成各地獨具特色的節氣內容與生產、生涯習俗。
東北區域是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區域,屬於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天氣,夏日高溫多雨,冬季嚴寒乾燥。“東北”一詞,起源較早。《周禮·職方氏》中紀錄:“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醫巫閭”,是屬於通古斯語系的東胡語“伊可奧利”的音譯,譯作漢語,就是“大山”的意思。
所謂“花信風”,是指花開時吹過的風,由於是應花期而來的,以是叫花信風。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徵象,更主要的是,可以行使這種徵象來掌握農時、放置農事,以是又用來代指物候。
本書重點記述以遼西醫巫閭山區域為代表的東北區域二十四節氣的物候、農事生產以及圍繞二十四節氣所派生出的諺語、俗語、節慶等民俗文化生涯。東北區域撒播的二十四節氣歌,既是中原區域移民帶過來的,又融合了當地的物候特點。
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畔。
驚蟄烏鴉叫,春分土地干。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忙割谷,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江河凍,冬至不行船。
小寒忙買辦,大寒就過年。
歌中有對天氣和物候的形貌,有對農事和生涯的指導。質樸晴朗,一如東北黑土地上那廣漠、豐饒的野外。不只有四序差其餘景緻,更有東北人臉上差其餘神色。東風吹拂着扶犁、點種的人們,臉上全是希望和期盼;炎炎夏日中,拔節的莊稼咔咔作響,薅草拔苗的人們,滿臉的汗水浸泡着深深的疲勞;金色的秋天,成熟的莊稼果樹把野外染得五彩繽紛,四處漣漪着大人小孩的歡笑;嚴寒的冬天來了,人們忙着採買年貨,熱騰騰的黏豆包、殺豬菜……熱炕頭上是濃濃的幸福和化不開的親情。
時節習俗具有超常的恆定性與包容性,以至於從近代甚至今天的一些東北區域的時節習俗中, 我們仍能窺探到幾千年前先民們社會流動的蹤影和在農業文化籠罩圈中以變通為手段保留下來的北方各民族遠古時期的信仰習俗形態。以是有人說, 時節習俗是研究中國农民民俗心理文化的活化石。
一年又一年,風有信,花不誤。野外上輪流吹過的花信風,講述着那古老而又神秘的民俗故事……
立春·打春陽氣轉
打春牛——立春時節的“打春牛”習俗,搖響了田園花信風的第一朵風鈴。
小寒節氣的由來有怎樣的傳統活動呢
雨水·雨水沿河畔
填倉——正月二十五的“填倉日”
驚蟄·驚蟄烏鴉叫
烏鴉教主——由於烏鴉救了努爾哈赤,以是滿族人每逢祭祀,必以肉食、糧食供奉烏鴉,以念其恩。
春分·春分土地干
挑豆種——選種和試種是主要的備耕內容。
清明·清明忙種麥
放鷂子——“又是一年三月三,鷂子飛滿天”,清明時節,孩子們在野外里肆意奔跑、撒歡,天空中飄舞着林林總總的鷂子。
穀雨·穀雨種大田
春耕——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至此,春季的時節民俗已禮施完畢。
立夏·立夏鵝毛住
哥倆好——在遼西,人們習慣立夏這天吃一頓壓餄餎或過水麵條,而紫皮蒜總是這頓飯不能或缺的佐料。立夏這頓美食是對勞作的犒勞,人們還常喝點小酒縱情。
芒種·芒種開了鏟
掛葯葫蘆——為了拒絕瘟神的降臨,五月月朔時,人們就在門上插上桃枝,掛上用彩紙摺疊成的“葫蘆”,下面掛兩片桃恭弘=恭弘=叶 恭弘 恭弘,稱為“葯葫蘆”或“符印”。
夏至·夏至不拿棉
日出而作——农民早晚下地幹活時總披着一件大棉襖或穿件棉馬甲禦寒,直到夏至前後天氣溫順,早晚才可以“不拿棉”。
小暑·小暑不算熱
賣西瓜——“瓜見花,二十八”,着花之後二十八天,西瓜就成熟了。
大暑·大暑三伏天
擀麵條——在遼西人的飯桌上,這一天的“伏面”應是過水面,而且過的照樣“井拔涼水”,伴之以紫皮蒜和雞蛋醬,其爽口有味在當地人看來是無與倫比的。
《釘馬掌》
《包餃子》
《中秋節》
《貼餅子》
24節氣查詢:24節氣
本文來自專題:二十四節氣傳說:關於24節氣的民間傳說故事有哪些
生肖龍2021年5月提車好日子 公曆5月屬龍上等提新車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