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元宵節掛燈籠,元宵節掛燈籠的由來

元宵節歌曲,元宵節歌曲大全

元宵節掛燈籠,元宵節掛燈籠的由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我國一個主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我國各個民族的元宵習俗也大同小異,有:吃湯圓,點燈籠,猜燈謎……若是問你們為什麼元宵節要掛燈籠,你們知道為什麼嗎?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領會一下吧。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釋教,聽說釋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下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釋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履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天下的生長曆程。

在華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流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簡介

每年陰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2021年農曆四月二十二日子好嗎 是搬家吉日嗎

正月是陰曆的元月,昔人稱夜為“宵”,以是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祝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祝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圓、同慶佳節,其樂陶陶。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習慣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流動加倍鬱勃,皇宮裡、街道上四處掛燈,還要確立高峻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形貌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流動加倍熱鬧,賞燈流動要舉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厚實。明代要延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流動雖然只有3天,然則賞燈流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流動,泛起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最先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由於謎語能啟示智慧又饒有興趣,以是撒播歷程中深受社會各階級的迎接。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種種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早先,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厥後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友善幸福,人們也以此眷念離其餘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涯的美妙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尚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介入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田野,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流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添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演出。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外洋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以是天下各地都過,大部門區域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照樣有自己的特點。


冬至在頭凍死老牛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