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的習俗大全

2021年農曆四月二十日子吉利嗎 可以結婚嗎

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的習俗大全

中國是個有着悠久傳統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歲月的長河中,沉澱着許許多多的文化傳統。每年的陰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是我國的一項主要傳統節日,那麼,這個節日都哪些習俗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的習俗大全。

元宵節的習俗

一:元宵節的習俗作文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也是過年的最後一天,正月十五鬧花燈,每到這一天,人們都市以吃元宵、逛花市、賞花燈、觀禮花、猜燈謎,舞龍舞獅,來寄託對春天最美妙的祝福。

我們一家剛吃完團圓飯,爸就說帶我去看花燈,我異常的喜悅。黃昏,一輪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幾顆星星頑皮的向我眨眼睛。銀白色的月兒隨我一起逛花燈。我們一家隨着熱鬧的人群來到花市。我熟悉的“小魚兒”被爸爸頂在脖子上,她手裡拿着熒光棒,頭上帶着紅牛角,穿着紅色的外衣。臉上帶着開心的笑容。

街道上,四處都張燈結綵,林林總總的电子花燈,簡直叫人目不暇接,隨着一陣陣鑼鼓喧聲,兩條蛟龍,在人群中央交織飛翔。

這時,幾聲巨響,優美的禮花連續不斷地在空中開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滿天的星辰,另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賞花燈的人們臉上都洋溢着知足,幸福,愜意的神情脫離了。

二:元宵節的習俗作文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也是過年的最後一天,正月十五鬧花燈,每到這一天,人們都市以吃元宵、逛花市、賞花燈、觀禮花、猜燈謎,舞龍舞獅,來寄託對春天最美妙的祝福。

我們一家剛吃完團圓飯,爸就說帶我去看花燈,我異常的喜悅。黃昏,一輪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幾顆星星頑皮的向我眨眼睛。銀白色的月兒隨我一起逛花燈。我們一家隨着熱鬧的人群來到花市。我熟悉的“小魚兒”被爸爸頂在脖子上,她手裡拿着熒光棒,頭上帶着紅牛角,穿着紅色的外衣。臉上帶着開心的笑容。

街道上,四處都張燈結綵,林林總總的电子花燈,簡直叫人目不暇接,隨着一陣陣鑼鼓喧聲,兩條蛟龍,在人群中央交織飛翔。

這時,幾聲巨響,優美的禮花連續不斷地在空中開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滿天的星辰,另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賞花燈的人們臉上都洋溢着知足,幸福,愜意的神情脫離了。

三:福建元宵節燈俗

冬至節日對中國的意義 文化內涵表達

陰曆正月十五日是謂上元節,由於這節日的流動主要在月圓的夜間,通稱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流動最主要的是燈會和燈猜。

昔日福建,大要說來,從正月初九起,燈市便最先熱鬧起來,正月十三日後險些可見各居家門前都掛出花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昔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為了“添丁”。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男者,外家多於正月初以觀音送子燈送之,是謂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外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后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內點有蠟燭,弄欠好會把燈燒了。花燈失火,通常被視為喜事,叫“出丁”.白燈失火視為生男佳兆,紅燈失火視為生女佳兆。那固然是人們一種願望的表達。

閩南一些地方,好比漳浦等地,燈節中另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裡,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昔時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着綠,服裝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太婆陪同下,手拿祥瑞物,口中說吉祥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貌。其以是這樣做,目的在於向祖宗也向鄉親先容新媳婦。至於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於告慰祖宗。

燈節時代各地都熱鬧異常,有幾個地方稀奇熱鬧,如福州的南後街,泉州的西門街,都是買燈、送燈、看燈最集中的地方。燈的種類甚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骰子燈、錢鼓燈、薄餅燈,應有盡有。

昔日福州南後街,有一種桔燈(與“吉丁”近音),用紙糊成.形如偉大桔子,形狀簡樸大方,民眾多愛鑒賞。另外另有一種真的桔子燈,用較大的鮮桔皮製成。做法是在近蒂處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殼,再用小鐵絲札一燭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蠟燭,將蠟燭點亮。桔燈燭光透過紅紅的桔皮,通明絢爛,成為一件具有實物美感的藝術品。曾有人寫詩讚道:“何人剖桔空中點,勝看蓮花大盞燈。”

燈節時代,有些地方疊燈為山,人稱“燈山”或“鰲山”。這鰲山開頭只是一些有錢的富朱紫家所張設,任人鑒賞,厥後更多設在寺廟、神祠或鬧市路口,讓更多人看熱鬧。鰲山中除了干姿百態的巨細花燈之外,多還鋪排一些名貴的手工藝品、骨董等加以掩飾裝飾,組成“鱉山勝景”,甚為壯觀。

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迎接的節目,龍燈長數1O尺,有頭有尾。龍身有九節或十一節,以長帛彩繪鱗甲披蓋其上,各節燃蠟燭,前導一燈球,由十數人手執舞弄,愚昧盤旋,隨燈球而上下,前後敲鑼打鼓以壯陣容。龍燈於元宵夜在陌頭巡迴,誰家有放鞭炮以示迎接者,即進入該家庭院舞弄,讓人們鑒賞,舞畢主人以薄禮相送以示答謝。這種舞龍燈,福州人稱為“舞太平龍燈”。舞龍燈的龍燈,由各地寺廟札制,節后收入廟中.來年重加修飾后再用。

燈節中另有一種燈猜頗受迎接。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謎語之題材,大要說來有幾大類,一是古書中的語句,二是人物、地址、詞牌、劇目等,三是動植物、用具、諺語、成語、術語等,四是字,五是不屬於上述的其他內容。各條謎語的謎面多註明屬於什麼格,以提醒和啟發猜謎者。

猜燈謎,以前多在私人離宅或某一街巷舉行,厥後多集中於公共娛樂場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開元寺,廈門在中山公園內或工人文化宮,漳州在公園內的文化館,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燈謎,也有大規模的花燈展覽。

燈節原是群眾喜歡的傳統習俗,寄託着人們祈福的美妙願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舉行燈節,不外燈內蠟燭以電燈取代,彩燈閃灼,展現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節時代也有不鬧燈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們在正月十五日尚有流動,每家每戶忙於省墓祭祖敬神,是謂“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鬧燈有其緣故原由:傳說唐朝高宗李治於公元684年陰曆正月十五日看燈看得正喜悅時,得知薛剛生事踢死太於李奇,一下給嚇壞了,從欄桿上摔下來致死。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悲涼的日子。為了讓姓李的都記着這悲涼的日子,厥後唐王朝統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禁絕鬧花燈,違者不認可其為李家子孫,永定客家人系從中原遷來的,一直保持着元宵不鬧花燈的傳統。

四:元宵節習俗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那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紀錄:元宵慶典甚為盛大,四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演出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台有八里之長,嬉戲觀燈的國民更是不能勝數,通宵達旦,恣意歡欣,熱鬧異常。在唐代生長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生長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名堂繁多,天子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唐代是執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阻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天子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伸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演出種種雜耍,情景加倍熱鬧。《東京夢華錄》中紀錄: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美麗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停。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為使京城榮華熱鬧,又劃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種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小結:在漢族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都是異常傳統主要的節日。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是幾項主要的元宵節民間習俗。


大年初四還是初五迎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