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清明是什麼意思

2021年大年初八是黃道吉日嗎 正月初八是什麼日子好嗎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主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省墓的日子[1]。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約莫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省墓祭祖、踏青遠足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是中國主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樣平常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沐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省墓節[2]。
《曆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1]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厥後民間亦相仿效,於這天祭祖省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牢靠的習慣。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清明節
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
節日時間:公曆4月4或5或6日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盛行區域:中國、越南、韓國、琉球
節日起源:祭祀
節日流動:禁火、省墓、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
節日意義:以省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
 
之推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令郎重耳為逃避迫害而亡命外洋,亡命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人人萬分焦慮的時刻,隨臣介子推走到鎮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令郎喝了,重耳逐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刻,

元宵節為什麼要放孔明燈 有什麼寓意

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隨同他亡命的元勛,唯獨忘了介子推。許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小看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偷偷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小我私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希望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爬山祭祀,發現老柳樹死而復生。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
 
 
 
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新清白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清白。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昔人所熟悉,漢代已有了明確的紀錄。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涯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天氣紀律,對照相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序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轉變,對人們依時放置農耕、蠶桑等流動有不能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以是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主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原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紀錄:“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最先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主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元宵節為什麼要掛燈籠 元宵節賞花燈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