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填倉節的由來及象徵意義

2021年三伏天的由來介紹是什麼 飲食養生注意事項

填倉節是陰曆的正月二十五,每當這一天到來,民間親友往來,佳肴盛餐,醉飽方歸。而且,填倉節的習俗是考究喜進厭出,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在填倉節也有許多的流動,好比蒸制食物、搬運填倉、地畫倉囤、掃除院落、阻止外借等等。那麼,填倉節的由來及象徵意義是什麼呢?

2021年正月初三有沒有動車



填倉節的由來
在古代,填倉節(Fillpositions insection)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紀錄:“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國北方民間都要過填倉節。在華北農村。還撒播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乾飯雜麵湯。”這一天要吃香馥馥的小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麵湯,祝賀節日。可見北方人民生涯的質樸了。

立春以後北方另有填倉節。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就有紀錄:“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必竟而去,名曰填倉。”關於此節又一傳說,相傳在很早以前,中國北方遇到連年旱災,赤地千里,顆粒未收。可是封建帝王掉臂黎民國民死活,同往年一樣,橫征暴斂,弄得怨聲載道,餓殍遍野。卻說有個看守糧倉的仕宦,眼見這一慘景,於心不忍,便將糧倉打開,拯救了國民。他知道這冒犯了王法,天子絕不會饒恕他,於是他讓國民把糧食運走後,就放把大火炬客棧燒了,自己也活活燒死。這件事發生在正月二十五日。厥後人們為了紀念這個美意的仕宦,重補被燒壞的“天倉”,於是沿用成俗,這一天便成為“天倉節”,厥後成為填倉節。

不外,厥後填倉的意義擴大了,人們又賦予了其它種種差其餘寄義。在北京,正月二十三是“小填倉”,“大填倉”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此俗曾盛行於天下各地,尤以北方區域盛行。關於填倉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這一天要吃飽吃足,這樣一年都不會受餓,會很順心。現實是以酒食飽腹為填倉。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引明朝陸啟宏《北京歲華記》說:“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謂之填倉。”第二種說在這一天要糴米積薪,收貯煤炭,把這叫做“填倉”。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說:“京師之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恆出市易。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曰為填倉。”現實是提醒人們,居家過日子實屬不易,要時時注重積攢過日子的必須之物,不要過了今天掉臂明天。這正是中國人特有的勤儉節約的美德。第三種說法,是在農村,這一天把少許灰撒在場院的地上,畫成糧囤的形狀,在其中放少許穀物,象徵圍倉,叫做“填倉”。這是一種瞻仰豐收的儀式。這三種說法老國民更喜歡第一種,它更現實。

填倉節民俗考究喜進厭出,這一天,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农民也忌在這天賣糧食,然則糧店卻喜歡在這一天收購糧食,為的是討個喜兆。為了吸引賣糧食的主顧,糧店特意擺酒設宴,對前來賣糧者熱情款待。一些被生涯所迫的农民,就選擇在這天賣糧了,先不管吉祥不吉祥,橫豎能賺頓好飯。至今,一些上年數的都會住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

填倉節填倉節,民間有許多填倉流動,皆與飲食習慣慎密相連。稀奇是山西,晉北區域習慣蒸莜面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面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區域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區域又是用谷面作團填倉。呂梁區域喜吃糕。文水縣將糧倉內燈熏的牆土取一些謂之填倉。晉南區域要用稀麵攤極薄餅,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若是民家娶有新媳婦,新媳婦要親手將煎餅置放糧倉。全省大部門區域晚間點燈以祀倉神。通常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呂梁區域最為典型。根據家庭人口數,各人屬相,用面捏成響應的本命燈。然後再捏上兩條狗、一隻雞、一條魚,以及人口盤子、倉官老爺,酒盅、酒壺、銀錢、元寶、馱炭毛驢等等。夜晚,再將這些面燈注油點燃。本命燈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門口,雞放院中,魚浮水缸、驢站畜圈,倉官老爺掛在天窗,其餘均在家中。置放面燈時,口中還要高呼響應的吉祥發家語言,如“倉官老爺送糧來”!“雞娃雞娃多下蛋”等等。

與填倉相類似的習慣叫“填窮坑”,這種習慣主要盛行於陝西。在銅川一帶。夏曆正月初五這一天,人們吃早飯時要吃得稀奇飽,相傳這樣可以填平窮坑,引來富源。在關中,正月初五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器械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時代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另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橫豎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而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着了窮氣。

填倉節的象徵意義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載道:“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事實而去,名曰填倉。”“填倉”意即填滿穀倉。相傳北方曾延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可是,天子掉臂人民死活,照樣強征皇糧,以致連年飢荒,餓殍遍野,尤其在年關,窮人走投無路。這樣,給天子看糧的倉官毅然打開皇倉,拯救災民,並在正月二十五這天縱火燒倉自焚。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早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逝,但填倉美談卻世世代代撒播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

陰曆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是日,糧商米販,致祭倉神。农民用柴灰灑圓圈於地,內放種種作物種籽,用瓦蓋上,祈求風調雨順,五穀滿倉。也有正月二十為小填倉的習俗。

填倉節填倉節分為小填倉、大填倉兩個節日。小填倉為正月二十日,大填倉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現在不分巨細,在正月二十三日一併過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巨細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內里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根據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五填倉,是為了紀念一位美意的無名氏倉官。


2020年臘八節搬家好不好 今天日子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