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雨水節氣有什麼含義 民間諺語及釋義
中國傳統節日——填倉節。這是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也是倉王爺的生日的日子。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此節日卻是知之甚少。甚至有些還會問,正月二十五填倉節是什麼意思?填倉節到底有什麼傳統意義?接下來不妨看看以下文章的先容。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
“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陰曆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穀倉。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灑出一個個巨細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內里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
文字紀錄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紀錄:“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國北方民間都要過填倉節。在華北農村。還撒播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乾飯雜麵湯。”這一天要吃香馥馥的小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麵湯,祝賀節日。可見北方人民生涯的質樸了。
農曆12月26是什麼節日 小年嗎
相關傳說
相傳在良久良久以前,我國北方遇到連年旱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國民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弄得民間怨聲載道。看守李家糧倉的倉官,眼見這一慘景;於心不忍,便毅然打開皇倉,拯救災民。他知道,這樣做是冒犯了王法,天子絕不會饒恕他。於是,他讓國民把糧食運走了以後,就一把火炬皇倉燒了,連同自己也活活燒死。這一天正好是陰曆正月二十五日,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放糧救災民的元名氏倉官,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炊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眷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穫、這樣,填倉節的習俗就世代撒播下來。
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早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逝,但填倉美談卻世世代代撒播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不外,厥後填倉的意義擴大了,人們又賦予其他種種差其餘寄義。
另一說填倉節又叫天穿節。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為天穿節,相傳這一天為女媧補天日。在遠古時期,天崩地裂火山發作洪水浩蕩,猛獸巨鷹橫行撲食災黎,國民處於水深火熱中。這時被稱為人類始祖的女媧氏,采來五色彩石日夜冶鍊,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後,正是正月廿五這一天,終於把破碎的天空修補好。女媧氏又斬斷巨龜的四條腿,用來支持天的四方,而且殺死猛獸巨鷹,治退洪水,使國民安身立命。為了紀念女媧氏,人們就在正月廿五這天吃烙餅煎餅,並要用紅絲線系餅投在衡宇頂上,謂之“補天穿”。蘇軾曾有:“一枚煎餅補天穿”的詩句,故正月廿五又稱為“天穿節”、“天倉節”。
關於這個節日,差其餘時代,差其餘區域,節日時間有所差異,節俗也紛歧樣。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紀錄:“《拾遺記》曰,江東俗正月二十四日為天穿。……池陽以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餅投屋上,謂之補天。”又載:“《荊楚歲時記》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為補天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蘇軾詩曰:一枚煎餅補天穿。”說明這個節日由來已久。
祭“倉神”
填倉節這天,糧商米販都要祭“倉神”。倉神就是老鼠,號為“大耗星君”,《東京舊俗志》說它“掌管倉中之耗子”。老鼠在北方被稱為“耗子”是從五代的後唐(923-936)最先的。那時的租庸使(即財政大臣)孔謙,常巧揚名目搜索國民,種種苛捐雜稅之外還要設“附加稅”,“附加稅”之外又加“雀鼠耗”。好比絲棉綢麻每繳納十兩加耗半兩,糧食每石加耗二升,強制人們支付客棧中雀鼠消耗的虧空。由此,北方俗稱老鼠為“耗子”。人們對政界上的耗子和客棧里的耗子深惡痛絕而又無可怎樣,只能在填倉節時祈求倉神通知,讓糧米滿倉,別讓老鼠“耗”得太多。
這一天的夜晚是不許點燈的。由於填倉節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不能驚了鼠類的好事。老鼠嫁女一直是中國民間年畫或剪紙的傳統題材,鼠新郎、鼠新娘以及鼠儐相、來賓等等一如人世的排場,雖然無不尖嘴細腿,卻都穿紅衫着綠褲,搖搖晃擺,結隊成行,盛大而滑稽。
不外,老鼠嫁女之日並非全訂在正月二十五日,有的地方是正月初十,這一夜還必須點燈,為鼠照明。浙江金華一帶,舊時以二月初二為老鼠嫁女日,這一天家家炒爆黃豆,拌以紅糖,撒於屋隅。
民俗專家說“填倉”
陰曆正月二十五,這一天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填倉節。民俗專家說,傳統的填倉節體現了人們祈盼過上魚米滿倉,五穀豐登的富足生涯的美妙願望。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說,每年陰曆的正月二十五,民間傳說是倉神的生日,稱為填倉節。填倉節,又稱“添倉節”或“天倉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宋代時就已有紀錄。正月二十被稱為小填倉,正月二十五稱為大填倉。嚴酷來說,過完填倉節,整個春節才算完全竣事了。
趙之珩先容說,在我國華北農村,撒播有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乾飯雜麵湯。”每年正月二十五,在一些區域農村有吃米飯、雜麵湯的習俗。所謂填倉,就是在正月二十五的黎明早起,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巨細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邊放一些五穀雜糧。
天津市民俗專家白春友進一步先容說,在我國民間,另有的人家在填倉節這天熬鯽魚湯,有“犒勞愛吃魚的貓看護糧囤有功”之意。另有的人家在用飯時,把自家養的雞所有散放到院中,讓他們飽餐囤中美食。在天津等一些地方,這一天,要吃餃子或合子,吃餃子為填倉,吃合子叫蓋倉,以期希望來年收穫好,糧食填滿倉房。
民俗專家示意,填倉節源於何時很難考證,但這個節日充實體現出民間國民祈盼過上富足生涯的美妙願望和質樸情緒。
2021年大年初九黃曆宜祭祀嗎 可以上墳祭拜祖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