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叫什麼節 叫上元節嗎
朝鮮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有着四大傳統的節日,春節、寒食節、端午節和仲秋節。朝鮮族對於寒食節是異常的重視的,那麼關於朝鮮族的寒食節是什麼時刻呢?寒食節詳細是幾月幾號呢?一起來看看吧!
在古代,寒食節的由來,除有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禁煙火形成寒食之俗外,朝鮮也有二三月之際由官府“分賞給國民新火種”的習慣。在“領取”新火種前一天,國民要熄滅舊火,這正好是冬至后的第105天,由此形成了寒食節斷煙的習慣。
寒食節被朝鮮族重視和盛行,很洪水平上與他們重孝道的理念有關。朝鮮族考究在寒食節這一天與祖先以及故去的親人同食一餐,在墳前當著故去的親人“面”把省墓祭祀的“供品”食掉,稱為“早餐”。
朝鮮族把一年中的3個節氣划為早餐、午餐、晚餐。早餐為清明(寒食)節的戶外在墳地上吃的祭餐;午餐是端午節在野外遊走踏青吃的便餐;晚餐指仲秋在瓜棚田園裡的賞月進餐。唯獨“早餐”(清明寒食)必須在野外親人的墳前舉行。這種儀式意在祭祀的同時,也讓故去的親人看看他們的“心情”,最近的“生涯狀態”,以表達他們對故去的親人的忠實和敬慰。
吉林省龍井市智新鎮明東村小龍洞部落的朝鮮族婦女吳月順,為了想念逝世的丈夫李良男而去墓地省墓。一大早她就用頭頂着一大筐祭品(食物)來到親人的墓地。她先圍着親人的墳走上一圈,稱為“踩圈”,看一看這一年裡墳土是否有坍塌和破損。
2021年春分節令表示什麼意思 春祭是什麼
然後是“培墳”,俗稱“加土”,這同漢族的填土是一致的。接着舉行“土祭”,也稱墓前祭。先倒上三杯酒,擺在墳前的石階或土堆前的鋪紙上,向墳塋鞠躬3次,再最先“敬食”。用從家裡做好的“冷食”或者買來的糕點,一次性擺上。飯菜的若干憑證家庭狀態來定,原則是越厚實越好。敬食后,就要給亡者留食物了。給亡者留食,要注重“留好”,就是不使食物被鳥獸吃掉,要在墳前用土埋起來,一樣平常是選擇一些好留、好埋的食物。
這些祭祀歷程竣事後,一個主要的儀式就最先了,那就是在宅兆前和亡者一起吃“祭品”,也叫“引服”。
原本,吃祭品供品在中華民族傳統習俗中是一種很普遍的做法。如敬佛供祖之後,人們往往隨手拿過“供果”而食之,並稱之為“有福”、“順當”、“祥瑞”、“康健”,有沾神靈或祖先“靈氣”的意思。這是人類乞求生計平安、安康、幸福、祥瑞的一種看法。而朝鮮族清明祭中與亡者在墳前同飲同餐的另一種意念卻在於一種心靈真誠的表述,具有很強的生涯意義和現實意義。
首先,他們與亡人一起“進食”的儀式要“真誠”,家裡好的器械都帶來了,沒有對祖先和親人遮掩什麼。對故去的親人一視同仁,是信託他(她)的。第二,吃祭品的同時,還要表述自己看待老人和後裔的行為有沒有不妥的地方。這是對心靈的一種監視,也是對故去親人的一種忖量。人人一邊吃,一邊表述。有時墳挨得近,就有人在離墳地不遠的田地或果樹下鋪上布單,整體“飲服”。
因此,東北朝鮮族的寒食節是真正的“寒食”,它傳承了朝鮮族民眾到野外祭祀親人而攜帶“寒食”供品的一種民俗流動,並把孝道和忠誠的理念融入其中,從而延續和生長了這個古老節日的習俗和理念,演釀成真正的“寒食”節。
除了在野外“寒食”,朝鮮族的寒食節還要舉行一系列體育流動,如踢足球、盪鞦韆、踏跳板、踢毽子、放鷂子、賽跑、摔跤等。朝鮮族以為,了卻了對親人的忖量后,要展示自己生計的精神和能力,於是舉行體育流動。這和朝鮮族能歌善舞有一定聯繫,這些戶外流動都是一些猛烈的體育競技流動,都是身體和能力的展示。野外“寒食”不僅祭祀了親人,而且促進了民族體育運動的生長。
在這個節日里,踢足球和盪鞦韆是最為普遍的運動。儀式竣事後,人人在野外里踢足球。也有的在回去的途中或在自己家的地邊架一個鞦韆,這是一種淺易的體育流動,都是為了釋放心情。有時,一些街道和社區也會組織專門的踢球和盪鞦韆流動,從而把朝鮮族的寒食節內在與民族體育流動很好地連繫起來,形成朝鮮族特色鮮明的清明祭習俗。
小結:朝鮮族是異常的重視寒食節這個節日的,他們在這個節日會有許多的熱鬧的流動,像是足球或者是盪鞦韆以及踢毽子。在日間的放鷂子以及賽跑和摔跤,這些都是朝鮮族在寒食節的時刻會做的事情。
2021年農曆一月能結婚嗎 2021年正月結婚最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