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立夏描寫荷花的詩句
千年前的昔人,憑證耐久考察天氣轉變的紀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這份中國文化的瑰寶,它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主要的位置,其背後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在和歷史積澱。二十四節氣由來已久,每一個節氣都有屬於自己的由來和習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二十四節氣立夏的由來和習慣。
立夏季節的含義是什麼 屬於什麼季節
立夏的由來
這個季節,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着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陰曆劃分四序之夏日最先的日子。實在可能還要追溯到周朝,據紀錄,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田野“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农民抓緊耕作。舊俗立夏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
漢代也沿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載:“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衣飾皆赤。”歌《朱明》,舞《雲翅之舞》。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至明代始有“嘗新習慣”。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載“立夏取平時曝晒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這即是立夏及其習俗的演變歷程。
立夏的習慣
一、吃立夏蛋
雖然天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提及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許多人家裡就最先煮“立夏蛋”了,一樣平常用茶恭弘=恭弘=叶 恭弘 恭弘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逐步變紅,滿屋香馥馥。茶恭弘=恭弘=叶 恭弘 恭弘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二、做夏
立夏日節,福州習慣盛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適口。凡在福州生長或耐久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着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外洋的福州人,在異國異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似乎見抵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情緒。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三、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另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裡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鈎懸一根凳子,人人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祥話。古詩雲:“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盛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
立夏風俗吃啥 吃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