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立夏的習慣禁忌 飲食習慣

吃立夏餅的寓意 餅的由來

  一種文化,在經由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歷程后,都市泛起有林林總總的習慣習慣,飲食習慣等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即是其中之一,而每一個節氣除了對應那時的天氣特徵和天象之外,都有自己的延伸和文化內在,並降生了種種習慣禁忌和飲食習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立夏的習慣禁忌和飲食習慣。

  立夏的習慣禁忌
  忌坐門檻
  立夏日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憑證《太湖縣誌》中紀錄:“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炎天里會疲倦多病。30年月《寧國縣誌》中紀錄:“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去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逝。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炎天腳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厭祟避蛇
  立夏日雲南民俗關注的是厭祟避蛇。清代《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戶,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與十二生肖已屬蛇有關聯,地支紀月,三月為辰,四月為已。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根據古代五行說,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通過兩者相互制約,到達一種平衡。同時,昔人不僅一樣平常用皂莢去污,還以皂莢入葯,以為它具有殺蟲功效。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着眼於除穢驅邪。

立夏飯為什麼要在外面吃 由來和風俗

  飲食習慣
  鎮江有“立夏嘗八新”的食風。所謂八新為櫻桃、新筍、新茶、嫩蠶豆、楊花蘿蔔等。其中鰣魚最為名貴。頭潮鰣魚是送往朝廷的貢物,二潮鰣魚被權門富室弄去解饞,尋凡人家嘗鮮吃鰣魚已是三潮事後的鰣魚。常熟地方人也有嘗新之說,而且食物豐盛,有“九葷十三素”的說法。
  浙東農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習慣,就是務農人家左鄰右舍相互贈予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即是"七家粥"。這種粥能夠促進鄰里友善,一心去夏耕夏種。
  上海郊縣农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而成,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人民所喜事。

       實在,在立夏,差異區域的飲食習慣是完全紛歧樣的,這裏也僅是舉例三地,但若是把立夏時節天下各地形色各異的美食集中在一起,想必令人目不暇接。


關於立夏的神話故事 立夏粥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