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罷免了誰 重大意義
在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太多的神話傳說和故事。從盤古開天到女媧補天,再到三皇五帝,無不頗具傳奇色彩,而同樣撒播久遠的二十四節氣自然也有其自己的傳說故事存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關於立夏的神話故事,尚有立夏粥的來源。
五四運動前期的歷史意義 簡單概括
關於立夏的神話故事
有這麼一個關於立夏吃蛋習俗的傳說。民間傳說,早先天上有個陰險的瘟神,平時愛睡懶覺,直到每年的立夏節,才蘇醒過來,帶上一隻瘟疫的口袋,溜到下界播疫作祟。通常被它染上病的,就是“疰夏”。
於是,孩子的母親們哭哭啼啼,到女媧娘娘廟燒香叩頭,求她消災降福,保佑後裔。女媧娘娘知道此事後,就去找瘟神說理。娘娘說:“往後通常我的至親孩兒,決禁絕你去危險他們。”瘟神知道女媧娘娘法力無邊,不敢跟她作對,說:“不知娘娘有幾個至親孩童在下界?”娘娘笑道:“這樣吧,我立夏這天,命我的至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隻蛋袋,你認誰記號,干萬不得胡來。”
這年立夏那天,瘟神醒來,背起疫袋,又急沖衝來到下界,然則從早跑到晚,見到的孩子胸前都有個網兜,不敢着手,最後瘟神精疲力盡,氣呼呼地累死在路上。
瘟神死後,孩子們也就把掛在胸前的蛋吃掉了。為了紀念這一勝利,謝謝女媧娘娘的大恩大德,以後每年立夏,家家戶戶都煮蛋給孩子們吃,立夏吃蛋的習慣就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立夏粥的來源
憑證史料紀錄,熬立夏粥的習慣從明末清初最先在湖南耒陽區域興起。熬立夏粥講求在村頭街尾就地挖灶坑,安上大鐵鍋,焚燒熬粥,炊煙裊裊,頗有野炊的感受。
每年立夏這一天,洋槐樹開滿了槐花,在槐花清雅的香氣中,各個鄉村早早忙碌起來。由各村德高望重的老人賣力組織,人人分工相助,有人拿着笸籮或盆子到各家各戶去捻米,並由村中父宿將這從百家取來的紅小豆、綠豆、小米、大米、花生、玉米渣、棗、葡萄乾等十幾種雜糧放在一起拌勻,用清水淘凈後放在一口大柴鍋里,找好引柴,焚燒,逐步熬。有的人賣力看鍋,用勺子一直的攪拌以免糊鍋;尚有的人賣力撿柴、燒火,一樣平常柴火是就地取材,也有的是從家裡抱來的。經由個把小時慢火細細的熬煮,掀開蓋子,粥香四溢,米的香味、棗的甜味、在加上槐樹花的清香,讓人聞了都垂涎三尺,所有人都禁不住要吃上一口。
這時,全村的男女老小所有都拿碗來自取,就連途經的遊客都可介入進來。喝粥聲、嬉笑聲、孩子的打鬧聲充斥着整個鄉村。最後剩下的粥,凡加入者均從各自家中拿來盆碗等各取些粥回家去喝。
五四青年節活動策劃創意主題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