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花朝節特色,花朝節習俗大清點

花山節爬桿:花山節馬具有用嗎?

  花朝節又被稱為百花生日和花神節,這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是為了紀念百花仙子,時間是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二月二十二或者二月二十五日,那麼,你知道花朝節有哪些習俗嗎?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花朝節”,確實熱鬧
  陰曆二月十五,相傳是百花生日,被稱“花朝節”。新洲地方誌辦公室的資料員,53歲的徐元橋先容,花朝節對新洲人來說是一個盛大的節日,有大型的民俗演出,有祭祀流動,有趕聚會,尚有“絕對求對”(通俗地說就是很難很難的對聯),熱鬧水平不亞於過年時代的廟會。

  他先容說,新洲區舊街花朝節,是鄂東一帶最大的民間趕集大會,被列為湖北省、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朝節每年陰曆二月十三~二月十七。舊街花朝節發生於“慶福寺”廟會,此廟原名“東獄廟”,始建於南宋乾道至淳熙年間(1165-1189),宋時香火興旺,遠近着名,至元朝末年遭徐壽輝兵毀。到明末隆慶初至萬曆二年(1574年)由舊街所屬區域五十三族祠堂出資重修,名曰“慶福禪寺”,亦名“東獄行祠”,俗稱五三公廟。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建戲樓一座。慶福禪寺自建成起於每年陰曆二月十五花神生日為期舉行盛大的花朝廟會,雖廟一再遭損壞重修,但這一廟會習俗卻一直延續至今。

  南宋景定年間,棉花蒔植傳入新洲,人們瞻仰棉花收穫好,在每年二月十五“花朝節”時用湯圓祭棉花神,民間舊有“湯圓大,棉花球子大”的說法(新洲至今“花朝節”早餐有吃湯圓的習俗)。

  由於舊街地處大別山山腳的古驛道旁,是山區與平原的交會處,舊志載有“河頭山尾,堡埠共生”之稱。東可進大別山要地、西直下武漢、北可達豫皖、南至江西,向來是商賈雲集,為鄂東一大集市。陰曆二月十五正值春耕生產前夕,由於每年廟會人多,就泛起了小生意生意。厥後,加入廟會的人們發現此舉有利可圖,加入廟會時就順便帶來了農業生產用具和山裡自產的竹木器出售,廟會的生意因此越做越大,厥後過往的客商和相近州、縣商家每年也趕來加入廟會,這就是民間俗稱的“趕會”。

  傳承800餘年的舊街花朝節,年年舉行,從未中止。每到這個節日,鄂豫皖湘贛5省20餘縣市近10萬遊人如潮水般湧來,恣意緒受這裏濃郁的鄉土風情。現在,花朝節已由最初單純的民間祭祀,生長演釀成民間物資交流盛會和人人熱愛的民俗文化節日。

  曾家埑過年不貼對聯
  部門人家祭祖不吃牛肉

  新洲的民俗文化不僅僅體現在花朝節上,在生涯的各各方面,都有自己土生土長的民俗和講求,例如過年時,誰家不貼對聯?可新洲曾家埑過年不貼;祭祖吃肉是常事,可方姓祭祖不吃牛肉!

  這是什麼緣故原由呢,徐元橋先容,民間習慣,在大年三十貼對聯前,出嫁的女人必須回婆家。否則外家將不祥瑞。早年,在新洲曾家埑有一個女人出嫁后不願意到婆家幹活,長年回外家棲身,誰勸她回婆家去,她都不回去。這年,又到了春節,天快黑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趕着貼對聯,她照樣賴在外家不願走。怙恃和灣里人都敦促說,“天都快黑了,家家都貼對聯了,你趕忙回婆家去吧。”

  在眾人的勸說下,這女人才委曲起身,邊走邊罵道:“年年都貼這個發瘟的器械,否則我就不用走。”到了第二年,果真曾家埑就像發人瘟似的死了不少人,不少人家的人都死絕了。人們都說是被這位曾姓女人罵絕了。今後,曾家埑過年再也不貼對聯,也不敢貼對聯。

  而在新洲區東部一些方姓人家春節祭祖不吃牛肉。提及來這個習俗尚有一段故事。

  相傳,方姓春節祭祖異常盛大,各房系都來加入祭祖。祭拜祖先後要舉行盛宴。有一年,祭拜后,戶長坐在祠堂太歲椅子上,召開各經管房長會,檢查祭祖設宴的準備事情。一個經管說,萬事俱備,只差牛肉。戶長聽后,馬上派一個年輕的跑堂,馬上去易河街割牛肉。跑堂人去買時,牛肉早已賣完。

  沒有設施,跑堂的只獲得易河找宰牛的屠夫。屠夫於是找賣牛的人,這時賣牛的人正在田間忙着犁田,聽屠夫說要殺牛,趕忙把牛停下來,解開“額頭”,把牛交給屠夫。

  屠夫牽着牛,一邊走一邊說:“黃牛黃牛你莫怪,只怪方家祭祖差碗菜。”說來也新鮮,這牛好像聽懂了人話,直流眼淚,犟着鼻子觳觫而不去。

  跑堂人見其此狀,不覺動了惻隱之心。於是,他連忙跑回祠堂見戶長,把屠夫若何說是方家祭祖差碗菜,從田畈把牛解下來,牛若何流淚的真相,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戶長聽了之後,也動了惻隱之心。以為為了方家祭祖,要宰殺這頭牛,着實殘忍。牛是庄稼人的寶,種田種地少不了。戶長忙叫跑堂人:“速速去跟屠夫說,莫殺這頭牛,我們方家不用牛肉。”

  於是,戶長當著所有謀划房長定下禮貌:“我們方家以後祭祖,再不吃牛肉。”因此,即便在春節這樣盛大的祭祖流動中,方姓也不吃牛肉。

  許家畈的豆絲——等倒
  新洲許家畈保河村的豆絲很好吃,每年鄰近春節的時刻,不少中央城區的市民會開車去那裡買豆絲置辦年貨。但若是你聞聲新洲人說“許家畈的豆絲”時,很有可能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哦,他們要表達的是“守候”的意思。

  相傳,清朝末年,龍丘(今三店街)北邊的許家畈灣,住着一對老配偶,爹爹姓許,60多歲,婆婆張氏。老兩口膝下無兒無女,靠種田維持生計,生涯清貧。每年春節將至,許家畈的人就把大米磨細,然後和麵粉、黃豆攪在一起,製成一種叫豆絲的春節特色食物。豆絲既可煮着吃,也可炒着吃。

  有一年,春節鄰近又到做豆絲的時刻了,許爹爹的鄰人正在製作豆絲。在灣里有這樣一個傳統,只要有哪家人做豆絲,一樣平常都市將做好的熱豆絲送給左鄰右舍及叔伯嘗鮮。這天,許爹爹看到鄰人在做豆絲,就跟老伴講,今天隔鄰要送豆絲來,我們在家等着,當晚飯吃。老伴架起紡線車,一邊紡線一邊等。許爹爹搬來凳子,在一旁坐着,等了好長一段時間,還未見送豆絲的過來,就睡着了。不知何時,許爹爹將自己頭上戴的氈帽掉到老伴張氏的懷裡,張氏以為是隔鄰的鄰人送豆絲過來了,連忙說:“艱苦!艱苦!(示意謝謝的客套話)”這時,許爹爹也驚醒了,正好自家虛掩的大門被一隻狗推開了。二老連忙起身說:“艱苦!艱苦!”可看到的卻是一隻狗而已,老兩口一臉的失望。

  今後,“許家畈的豆絲——等倒”,成了示意守候的歇後語。

2021年立春節氣的時間是什麼時刻 2021年02月03日

  小結:無論是花朝節照樣其他節日,在習俗上很有可能會由於地域查邊而泛起不太一樣的習俗,這是正常的,那麼,你們是若何過花朝節的呢?


跨年朋友圈什麼時候發好 2021年牛年祝福幾點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