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的民俗與養生

穀雨時節,風和則暖,風勁則寒

清明,一樣平常在陽曆4月4日---6日之間,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的寄義是天氣溫順,草木萌動,杏桃着花,四處給人以清新晴朗、欣欣向榮的感受。此時天氣清新溫暖,萬物“吐故納新”,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最先生長,大地出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既有祭祀祖先的懷古幽思,又有踏青嬉戲的歡欣,是一個極富特色的節日。


清明的民俗

踏青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四處出現一派生氣勃勃的情景,正是遠足的大好時光。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子的年”之說。由於封建社會中的婦女一樣平常不能隨便出遊,清明省墓是極憂傷踏青的時機,因而婦女們在清明比男子玩得更開心。在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一幅京都人民游春踏青的熱鬧情景。

省墓

省墓祭祖是清明節最主要的流動內容。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在我國許多分區域,在清明節前幾天,會對祖先宅兆培土、修整。及至清明當天,率領子孫在祖墳前,設立香案、備酒食、獻花、懇切祭祀,各家各戶在門前插柳,示意為逝者的悼念。

寒食

寒食有凄風苦雨,以斷火、冷灶為氣氛。早時民俗中的斷火三日,實在是為了清灶,以新火換舊火。三天不用火,吃冷食以整理腸胃。

插柳戴柳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人家。”人們以為柳可以祛鬼,而稱之為“鬼怖木”。清代民間另有“清明不插柳,朱顏成皓首”的諺語,說明插柳戴柳已經成為清明時節青年男女的節日必備裝飾了。有些地方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

放鷂子

放鷂子是清明時節深受人們迎接的流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只會在日間放,甚至夜間也放。夜裡會在鷂子下或鷂子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夜晚閃灼的星星,被稱為“神燈”。古時,有些地方會剪斷飛上藍天後的鷂子,聽說這樣能去除厄運,給自己帶來好運。

建軍節的祝福語 建軍節祝福語大全

植樹

清明前後,太陽漸暖,雨水增多,蒔植樹苗成活率高、發展快。因而,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盪鞦韆

鞦韆最初叫千秋,後為了避隱諱,改其為鞦韆。鞦韆,顧名思義就是揪着皮繩而遷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枝丫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厥後逐步演化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既可以磨鍊身體康健,還可以培育勇敢精神,現在仍為人們稀奇是兒童所喜歡。

清明養生

春季的天氣特點與人體肝臟有親熱關係,春季的養生保健方式應以養肝為主。常言道矯枉過正,若是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發生不良影響,故障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種種疾病。因此,清明養生重在養肝。

保持心情愉快

清明節是主要的祭祀節日,通過祭祖和省墓流動來想念祖先,寄託哀思,同時又是高血壓、精神疾病的高發期,因此阻止情緒降低、抑鬱,太過悲痛,要保持穩固的情緒和愉快的心情。

易服不宜過早

清明節前後,由於天氣千變萬化,早晚溫差大,應憑證天氣轉變,隨時增減衣服,注重防寒保暖,以助人體生髮,抵禦外邪侵襲,才有助於身體康健。所謂“春捂”也是這個意思,直到清明事後,四月中旬才可換春裝。

飲食清補為主

清明,正是冷暖空氣交替之際,亦日漸趨暖,天氣時晴時雨,人體常泛起四肢麻木,在湯品調治中,除了要利水滲濕外,還要適當補益,因而養血舒筋最為主要,飲食宜清淡,不宜暴飲暴食,注重生涯紀律。


2021年大寒具體時間是幾點 4點39分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