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解讀上巳節起源和變遷劃分是什麼?

2020年節氣冬至有哪些風俗習慣 節氣前冷還是之後更冷

  現在我們過的許多節日中,很大一部門是從古代保留下來的。例如上巳節,它展現了我國的黃帝文化,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節日。那麼你領會上巳節起源和變遷嗎?不清晰的同夥,現在來領會一下吧!


  上巳節起源和變遷劃分是什麼?
  一、起源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曆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現在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後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後漢書·周舉傳》:“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會來賓,宴於洛水。”因知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主要流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往後又增添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云云,就是對唐代長安曲江景物區內節日盛景的描繪。此節在中國撒播時間甚長,不少區域至今尚有餘韻可尋,固然在節日性子和內容上已發生了不少轉變;此外,一樣平常多以為當前南方許若干數民族中盛行的種種以三月初三為期的節日流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係。為此,對上巳節的起源及其原初涵義的探索,成為民俗學研究的熱門課題。

  漢代學者應劭對上巳節的起源和意義作過論述,大意是:這種流動遠在殷周時就已經形成,政府還專門設置女巫之職舉行主持。由於此時正當季節交流,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以是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註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習慣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為許多學者讚許,如現代學者烏丙安以為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昔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

  尚有一種看法以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流動,在這項流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昔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舉行齋戒,其中包羅接納那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這在楚辭中有生動的形貌。祭神必齋戒,齋戒必沐浴,沐浴用蘭湯,於是蘭湯、蘭草便與神靈有了聯繫。當蘭湯沐浴成為一種辟邪術數時,這種沐浴流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舉行組織和嚮導。三月上巳到河畔洗除邪穢的“祓禊”習慣,從起源上看正與蘭湯辟邪術親熱相關。由《詩經·鄭風·溱洧》的形貌可以看到,春秋時期鄭國的祓禊流動最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這天,鄭國男女傾城而出,來到溱水、洧水之濱,手執蘭草洗濯身體,祓除不祥。統一時期,其他區也有河濱祓禊的習慣。總之,早期的河濱祓禊禮俗與蘭湯辟邪術屬於統一巫術系統,因其皆以蘭草可辟不祥的看法為基礎的,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小我私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行,祓禊則是整體流動,必在河濱,並須準時舉行。

  二、變遷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並用香熏的草藥沐浴。厥後人們稱之為禊。《周禮春官》說:“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意思是:女巫職掌每年祓除儀式,為人們釁浴除災。鄭玄注說:“歲時祓除,現在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這個日子除了宗教作用,還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利益。

  春秋時代,《詩鄭風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先秦時代,通過沐浴洗濯而以祈到達消災去病目的的習慣就已相當盛行;而在周朝時,在劃定的時間里行“祓除釁浴”之禮已成為一種制度,並有專門的女巫掌管此事。

2021年牛年對聯 2021年春聯帶橫批

  到了魏晉時代,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稱曲水宴)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主要習俗———曲水流觴。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着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眼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東晉海西公也在建康鐘山立流杯曲水。梁劉孝綽《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曰:“羽觴環階轉,清瀾傍席疏”。

  歷史上最着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流動要算王羲之與其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了,人人飲酒賦詩,論文賞景。王羲之揮毫作序,乘興而書,成就了書文俱佳、舉世著名、被後人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後人亦把此碑帖稱為《禊帖》)與“曲水流觴”類似,古時上巳節這天另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絳棗”的習俗,即把煮熟的雞蛋或紅棗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晉張協《禊賦》中對此就有紀錄:“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灑玄醪於河中。”唐代時,上巳節已成為整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遊踏青、臨水宴飲。據宋代吳自牧《夢梁錄》“三月”條載,唐朝時,天子在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會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禮:“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杜甫的《麗人行》對此盛況亦有形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中唐詩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謝恩曲江宴會狀》一文中也詳細紀錄了盛會的情形。

  宋朝以後,三月上巳習慣逐漸衰微,但一些習俗仍在撒播。明初時,朱元璋天子為示太平盛世、與民同樂,三月三攜大臣們一道春遊,這天“金陵城扶老攜幼,全家出動;牛首山彩幄翠帳,人流如潮”。民國時期,中國各地還留有三月三消災除凶的習慣,如北京一帶“三月三日,病創者多以長流水洗之”、江蘇吳中區域“(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安徽壽春區域“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攜酒飲於水濱,以禊祓不祥。婦女小孩,頭插薺菜花,俗謂可免一歲頭暈之病……”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區域的一些少數民族區域,仍是一個盛大而盛大的節日,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省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但在中國大部門區域,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漢朝時,三月上巳的習慣在宮廷和民間都異常盛行,估量其受迎接水平也許和我們當前的聖誕節差不多。《漢書禮儀志》紀錄“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為大潔。”魏晉后,三月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流動,也許是為便於影象吧。《宋書禮志二》紀錄《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陽氣和暖,鮪魚時至,將取以薦寢廟,故因是乘舟禊於名川也。……今三月上巳,祓於水濱,蓋出於此也。……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這裏說明晰原出於祭祀,同時也說明晰漢以後不再作為祭祀儀式,而釀成了宴會嬉戲的流動。

  元朝時又改回三月上巳日。白樸的雜劇《牆頭馬上》第一折寫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言下之意,平時養在深閨玉人都在上巳節這天出門了,可以恣意獵艷了。

  小結:我們現在許多傳統節日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節日氣氛也相對冷清,有些人甚至都不會過這些傳統節日。


2021年農曆正月十一結婚好嗎 是好日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