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花朝節,花朝節詩詞賞析
在我國的節氣當中冬至是對照特殊的,而且也是最主要的節氣之一,在冬至的時刻人們會有一些主要的流動,那麼2020年人們為什麼要過冬至呢?冬至省墓祭祖的來源先容是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去領會看看吧!
2020年人們為什麼要過冬至
冬至,是中國陰曆中一個主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察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看成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祝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以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最先,也是一個吉日,應該祝賀。《晉書》上紀錄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沿用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解釋昔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以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紀錄:“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爾後省事。”以是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歇業,親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造訪,歡欣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天子在這天要到田野舉行祭天大典,國民在這一天要向怙恃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祝賀。昔人以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後,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冬至,天子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民族風俗踩花山節,花山節有哪些活動?
冬至省墓祭祖的來源先容
據《周禮春官·神仕》紀錄:“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來,從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流動。漢代的《四民月令》紀錄,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靈和祖宗,人人一起進酒肴,還要向師長和老人祝福,習俗與大年頭一相同。據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陵祭》和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陵寢之祭》紀錄,對南京天子陵寢,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歲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寢卻是一歲九祭,劃分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日、孟秋、中元、孟冬、冬至、歲暮。另據史載,明王朝遷都北京后,山陵建在天壽山,離京城有百里之遙,以是通常遇清明、中元、冬至三節,一樣平常只是令勛舊大臣至皇陵行禮。
2020年12月21日冬至具體是幾點 18點02分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