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11個傳統節日及習俗你知道幾個

關於除夕的禁忌 2021年除夕之夜的祝福語

【春節】

陰曆正月月朔,我國傳統習俗中最盛大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昔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現在人稱春節,是在接納公曆紀元后。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

春節習俗一方面是祝賀已往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蹂躪糟踏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着社會的生長,接神、敬天等流動已逐漸鐫汰,燃鞭炮、貼對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賀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盛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四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紀錄,有慶祝歲首春節的習慣。但那時的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締造了“太初曆”,明確劃定以陰曆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陰曆新年的習俗就撒播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確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

陰曆正月十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陰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昔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以是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其樂陶陶。元宵節起源於漢朝,聽說是華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壟斷朝政。周勃、陳同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華文帝。由於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往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華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流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寒食】

清明節前一天,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令郎重耳亡命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元勛,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縱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這天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示意對自己過失的訓斥。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習慣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陰曆三月初八(陰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曆4月5日左右),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陰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省墓、踏青、盪鞦韆、放鷂子、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陰曆五月初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陰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

一樣平常以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殺,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曆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流動已成為千古穩固的習俗,

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着。

若說到端午節的來源,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佞,屈緣故原由仗義直言遭免職流放。秦國乘隙進攻楚國,楚地千里領土毀於一旦。眼見國破家亡,國民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國民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遺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游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曆五月初五日。厥後,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裡,只為了餵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身不被吞食。

2021年春分天氣是冷還是暖 諺語及含義

【乞巧】

陰曆七月初七,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雲錦織作稍慢,天帝震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陰曆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鋪排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陰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優美伶俐、心靈手巧的仙女,世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完善姻緣。

【中秋】

陰曆八月十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陰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天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

圓月帶來的團圓的遐想,使中秋節加倍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繫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許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陰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門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盛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由於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陰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以是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圓,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紀錄:“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支出的價值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世。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寥寂,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世與男子團圓,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后眾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希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攀援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重陽】

陰曆九月初九,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陰曆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天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習慣。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遊》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盛行。聽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后慘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窮人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於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並逐漸盛行。

【臘日】

陰曆臘月初八,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牢靠在陰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釋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祥瑞。聽說,釋教首創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釋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最先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豈論是朝廷、官府、寺院照樣黎民國民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習慣更是盛行。在宮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隨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圓在一起食用,饋贈親友密友。

【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聽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世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抵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除夕】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陰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掃除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圓吃“年飯”。此夜人人通宵不眠,或喝酒談天,或猜謎下棋,嬉戲遊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爭先放出三個“衝天炮”,以求首先蓬勃,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啼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情景。

以上是《文化素養之傳統節日篇》,希望能對人人有所輔助。


2021年3月2日是什麼日子 老黃曆宜忌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