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寒食節禁火習俗的由來 寒食節禁火幾天

正月初八化解太歲 最簡單的方法

  春天來了,又到了天下萬物爭先恐后的蘇醒時間,春天的腳步是輕盈的,是隨同着綿綿細雨的輕輕穿行,而寒食節禁火習俗的由來事實是什麼呢?寒食節禁火幾天?下面就是我們所總結的所有內容,現在一起來看看吧!

  寒食節禁火習俗的由來:
  周代時人們不只有火的崇敬,另有大火星崇敬。那時人們以為天上的大火星是凶星,禁火可以避其災難。對於火的使用,那時每年每季都要鑽取新火,取代舊火,這成為那時國家和民間的一件大事。這樣每年春社時節,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豐收,還要統一禁火。換取新火前有一個停火禁火時間段,曾叫禁煙節,也叫寒食節。禁火時代只能吃提前準備好的冷食,不能焚燒做熱飯。等禁火節一過,賜來新火才可以燒柴做飯。

  這種禁火、改火制度,那時有專門的官員認真,也有明確的改火用火劃定。四序換火,曾經依差異季節用差其餘樹木鑽取新火。這在《周禮·夏官·司口》中說:“司口,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夏取桑積之火,秋取柞口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又說:“司口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為季春將出火也。”可見那時是搖着木鐸,在街上宣布禁火令。第二個緣故原由,應當說是春天干燥,雖然那時比現在雨水多,但也相對乾燥,禁火有利於樹木生長,也能防止一些火災。然則禁火又使天下各地蕭條蕭條,有了病人或來了客人也只能吃冷食,人們稱之為寒食。以是說寒食節比春秋時晉國紀念介子推要早得多。

  厥後,劃定每次禁火寒食限期為一月之久。由於時間太長,造成了“老小不堪,歲多死者”(《後漢書·周舉傳》),周舉就謄寫弔文到介子推廟中祭祀說:“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他的意思是來說明情形,徵得介子推靈魂的贊成,然後就告訴民眾可以在需要時吃“溫食”。三國時期,曹操體恤民情,曾經頒布((絕禁火令》(也為《明罰令》),劃定“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傣”。這個下令獲得了許多人的讚揚,但在習慣勢力阻撓下未能完全執行,卻也將寒食一月縮短為三天,這就是一種歷史的提高了。

  唐朝時,寒食節還保留禁火改火之俗。每年寒食將盡時,就讓許多人去鑽火,誰若先鑽出新火,就把火種獻給天子,可以獲得誇獎。賜贈新火,意味着官民最先新的生涯。

  朝廷要舉行賜火儀式,就是皇家把新火火種賞給群臣,示意對臣民的關愛。正如唐朝詩人韓口詩雲:“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人五侯家。”

  寒食節禁火幾天:
  差異時期的寒食節節日限期設定是紛歧樣的,現代寒食節的節日限期是一日。

2021年立春節氣是進入春天的標準嗎 能不能掃房

  寒食節歷史: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

  節日限期時間: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由介休,太原郡到天下各地甚至外洋(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節日別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1)每到早春季節,天氣乾燥,不僅人們保留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

  (2)昔人在這個季節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流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所有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涯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3)改火時,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流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沿用成俗,便形成了厥後的禁火節。

  禁火與改火之間有距離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差異說法。

  小結:在春天里對於我們每小我私人都擁有着紛歧樣的意義,節日的習俗就是慶祝方面中存在的差異意義。

  

2021年農曆正月二十五黃道吉日吉時查詢 今日時辰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