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節氣,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彙,比如三伏天等,其實這些名字都是有來由的,我們只要掌握了它背後的含義,了解一下推算方法,就能增加對這套曆法的知識儲備了。下面就來通過一句諺語為大家簡單講講。
夏至入伏冬至數九對嗎
這是不對的,完整的諺語內容是:“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
它指的是從夏至日開始算起,數到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按照干支紀年法,每十天為一庚,假如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轉天,那麼要過29天才到第3個庚日,而假如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麼只需再過20天就到第3個庚日了。如果說入伏的大約時間,可以說是夏至日後20至29天之間。
至於後半句同理,也就是說從冬至節氣后,第一個壬日才是數九的開始,以後每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也就是從“一九”到“九九”的過程,在這八十一天之中寒極轉暖,寒消暖長,天氣會逐漸變冷再變暖和。
有什麼寓意
這是我國古代人們總結的,獨特的觀察氣候的方式,它記錄了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階段,而且還能從中看出是如何變化的,這在沒有日曆的時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反應了老百姓积極樂觀的態度,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與嚮往。
有哪些相關農諺
1.遇到伏旱,趕快澆灌。
2.伏里多雨,囤里多米。
3.人熱了跳,稻熱了笑。
4.三伏不熱,五穀不結。
5.伏天大雨下過頭,秋季莊稼要減收。
6.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7.干冬濕年,濕冬干年。
8.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叫。
9.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