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1,出處不同:


公曆=陽曆,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


農曆=陰曆,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曆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2,算法不同:


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曆法。


農曆是以太陰(月亮)繞地球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閏年為13個月)所定出來的曆法。(以閏月調節年之四時)




擴展資料


農曆是在陰曆的基礎上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曆法。


陰曆是月亮歷,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陰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陰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無關。


陽曆就是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公曆,屬陽曆一種,公曆別稱公元、西曆、西元等,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公曆是一種平均太陽曆,只有回歸年,不管朔望月。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365.2422天,這樣無論是陽曆和陰曆,都會有誤差(二者皆以365天為一年)。對陽曆而言,平均每4年便會少約1天,(0.9688,約等於1)。


而公曆解決這一問題的做法是規定每4年裡有1個閏年,將這一天加在天數最少的2月,故閏年的2月有29天。實際操作中為了方便,規定凡是能被4除盡的年份,皆為閏年。如1996,2000,2016等皆為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