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中西方節日對比

中西節日折射民族文化差異
  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都是封建社會時期形成併流傳下來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級制、封閉式、家族式,各節日無不以家族、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節日里,年輕人必須禮拜老人,全家要吃團圓飯,要闔家共慶,闔家歡樂。即使是春節的互相串門拜年,也基本是在親屬之間。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歡,那是沒有的、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戶外多人參加的扭秧歌活動,也只是一種表演性質的活動,沒有全民狂歡的性質。此外,中國節的另一顯著特點是體現着中國吃文化的習俗。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區別於其他節日。如吃餃子、元宵、粽子、月餅等等。中國的節日體現着中國人的美德和風尚,尊老愛幼,互敘親情,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繼續發揚,所以國人一直堅守着這些中國節的好習俗、好風氣。即使喜歡過洋節的人,也沒有誰想要摒棄中國節。
  洋節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現出人們的互動性、眾人參與性、狂歡性、熱烈情緒的發泄性,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感恩節、聖誕節、情人節......莫不如此。這與中國節的封閉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這些,正是體現了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前進的必然,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群體性、眾人共同參与性,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渴望互相交流、群體參与、共同發泄情緒的願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閉形式,沒有了上下級、老人與青年之間的等級束縛,體現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現自我的特點。而在吃的方面,則沒有那些嚴格的要求,過什麼節並不在吃的不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