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曆是中國古六歷之一,傳說是夏代創立的曆法,原曆法規則已軼失,現只從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內容:採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曆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其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
四千二百多年前堯帝在位時,命令分管天文曆法的官員姓羲人稱羲仲者帶領一支科學考察隊伍來到中原大地稱為非常神秘的東方,暘哩山谷處觀察檢校賓一賓太陽早晨升起的最北邊和最南邊,日出的最長時間和最短時間的周期變化規律。觀察各類植物出牙開花結子的日期,觀察各種動物交配繁育規律。經過較長時間觀察記錄總結經驗,根據日出長短周期和月亮朔望變化,按約12個月亮朔為一個循環周期,按冷熱分為四個季節,一個月亮朔分為兩個節氣,每個節氣約十五天,一個循環周期分為二十四個節氣,這就是中華民族最早期上古時代天文曆法的雛形,從堯帝羲仲為正式辦理官方正規專業研究天文曆法的開始。堯帝在位七十年,舜帝在位三十九年,禹帝建立夏王朝,經過一百多年的長期觀察比較,不斷的完善總結,夏王朝頒布正式曆法,人稱夏王歷,簡稱夏曆。夏朝的曆法主要是為農業使用服務的,所以又稱為農家歷,簡稱農曆,即以月亮為起始的循環周期,月亮是夜間出,夜間為陰,所以,中國人又稱呼為陰曆。華夏大地使用的天文曆法是中國人民長期勞動創造的結晶,是堯帝羲仲為初步觀察研究的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