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曆,又稱陰曆、舊曆、華歷等,是月亮歷,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夏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夏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無關。由於陰曆(華歷)是以月相變化為依據,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不能反映季節轉換用以準確指導農事。夏曆雖不能反映季節準確指導農事,但其有一大作用是可以反映潮汐,潮汐現象是月亮起主導作用,以月相變化為依據的陰曆是古時指導海事活動指南。遠洋航海、海上捕魚、海水養殖,海洋工程及沿岸各類生產活動等都受潮汐的影響。潮汐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在中國古代稱白天的潮汐為“潮”,晚上的稱為“汐”,合稱為“潮汐”,它的發生和太陽、月球的引力都有關係,也和夏曆(陰曆)對應。在夏曆每月的初一即朔點時刻處太陽和月球在地球的一側,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會引起“大潮”,在夏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陽和月亮在地球的兩側,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會引起“大潮”;在月相為上弦和下弦時,即夏曆的初八和二十三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發生了“小潮”。
干支歷又稱星辰歷、甲子歷、節氣歷或中國陽曆,是一部深奧的曆法,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干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天干地支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古人認為世間萬物衍變,皆可以通過其推算。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干支歷,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搭配組成60組不同的天干地支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干支歷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學稱北斗星斗柄所指為建,一歲之中斗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干支歷以立春至下一立春為一歲,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公曆的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干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需通過人為調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曆法。目前,干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