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什麼稱為夏曆

夏曆是古代漢族曆法之一,也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古代曆法,與黃帝歷、顓頊歷、殷歷、周曆、魯歷合稱古六歷。夏曆傳說是在夏朝時候創立的曆法,原先的曆法規則在數千年的歲月變遷中已經軼失。按照一些古籍上的記載,夏曆採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曆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其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


夏曆的特點分為兩點,一是以寅月為正月,二是採用“定朔法”,即是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又將回歸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在缺中氣之月置閏,既反映了太陽熱力作用對地球的影響,又反映了以月亮為主,加上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變化,融陰月陽年為一體,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夏曆也因為閏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節氣在格里歷(簡稱格歷)3—4天里波動,不便推算、記憶和使用。以寅月為正月,也是夏曆與殷歷、周曆,秦歷主要的不同,古人將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余類推。


夏曆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漢歷(農曆)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相當於今漢歷(農曆)12月)為正月,周曆以子月(相當於今漢歷(農曆)11月)為正月,秦歷以亥月為正月(相當於今漢歷(農曆)10月),也就是說,最早的古代曆法夏曆的三月即殷歷的四月、周曆的五月,而夏曆的正月,又被稱為“夏正”。


看了上述內容,相信大家對最早的古代曆法是什麼有所了解了吧。我國古代從漢武帝開始,民間都採用“夏正”。而現在有些人誤以為現在曆法是夏曆,其實現在被稱為夏曆的中國傳統曆法,其基本規則沿用的是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曆),所以應該叫漢歷,只是其中沿用了漢朝開始使用的“夏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