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中西方情人節的異同

我們今天談一談中西情人節差異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牛郎織女這一對有情眷屬被王母娘娘阻隔於天河兩側。他們每逢農曆七月初七踏上鵲橋聚會一次。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而西方的情人節Valentine's Day是因為紀念一位名叫瓦倫丁(St. Valentine)的牧師而得名,相傳他不滿羅馬帝國暴君克勞狄斯(Claudius)摧殘百姓,不顧個人的安危,依然為一對年輕男女在教堂舉行了婚禮,並給予了他們美好的祝福,後來卻慘死在監獄中。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就成了情人節-Valentine Day。因此“聖瓦倫丁節”是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其實西方的情人節,從它的起源看原本也沒有什麼信物。後來不知是誰加上了玫瑰,後來是巧克力,再後來是紅酒、時裝、情人套餐…商家們瘋狂地為情人節渲染着氣氛,拚命地杜撰着民俗:你問我愛你有多深,玫瑰代表我的心(月亮沒法賣,否則不用改);一支玫瑰已經不能代表“一心一意”,999朵才是“天長地久”,一支20元,999朵不僅能代表誠意還能折射出power。普通的紅玫瑰毫無新意,180元的人工“藍色妖姬”才是新時代愛情的象徵,我們的口號是:“不求天成,但求最貴。”                      然而我們中國的七夕之夜,那些追求幸福的年輕人們在葡萄樹下看織女和牛郎在鵲橋上的相會,同時也祈求他們自己的愛情可以長長久久,像他們一樣被流傳為佳話.   英語是一門語言,探究他們的文化差異是我們必修的課程,就像中西情人節一樣有差異又有共同點,從而更深的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