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老電影中,常用日曆一頁一頁被撕掉的鏡頭表現時間飛逝。這在當時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手法,因為它應用的道具——掛在牆上的日曆是人們生活中最為熟悉的,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您知道日曆是怎麼產生的嗎?日曆是根據曆法算出來的。
曆法是一種計算時間並將它們組成年、月、日的方法,這些時間單位大致來自反覆的天文周期,是自然界中最有規律最明顯的變化,觀察和測量這些周期並不太困難,但要將它們組織成實用的計時系統卻非易事,人們為此研究了幾千年。下面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曆法產生的過程。
曆法的來歷
最早的時候,人們不會農耕,以打獵、採擷為生。太陽是人們見到的最大最亮的天體。它的一出一落造成了白晝和黑夜的循環交替,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久而久之,這種明暗交替的自然現象,在人們頭腦里便產生了“日”這個時間的基本單位。
太陽下山後,月亮出來了,人們發現月亮的外貌是在周而復始地變化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圓,然後又從圓到缺,乃至完全消失。於是人們以“日”這個時間單位來計算月亮的變化周期,進而產生了“月”這個比較長的時間單位。
古人對“年”的認識要比對“日”、“月”的直觀認識晚得多。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之後,開始注意季節的變化。因為他們在經年累月的生產實踐中發現,寒來暑往的季節變化與播種和收穫的時間大有關係。人們最早的“年”的概念是靠觀察物候來建立的,比如寒來暑往、河水泛濫、草木枯榮、鳥獸遷徙、漁汛花期等。任何一個民族發展的最初階段都經歷了這一過程。宋代詩人陸遊的《鳥啼》詩云:“野人無日曆,鳥啼知四時;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三月聞黃鸝,幼婦憐蠶飢;四月鳴布穀,家家蠶上簇;五月鳴鴉舅,苗稚厭草茂。”證明我國古時就有“鳥啼知四時”的說法。由於每個國家或民族生活的環境不同,他們所依據的物候有所不同,對於年也有不同的稱呼。就拿我國來說吧,“夏日歲,商日祀,唐虞日載”。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以牧草一青為一歲,因此把幾年稱為幾草。
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經過長期的“觀象於天”,發現用某些昏、旦出現的星辰可以定農時,知季節,而且比用物候定季節更為準確可靠。於是星象歷逐漸取代了物候歷。無論中外,在科學的推步曆法產生以前的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人們都經歷了由物候歷到星象歷的發展階段。
物候授時和觀象授時都屬於被動授時,當人們對天文規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歸年長度之後,就能預先推斷季節,並開始摸索年、月、日之間的編排方法,於是就產生了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