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是以月亮的一個圓缺周期紀年的曆法。因為中國的古代人把月亮叫做 “太陰” ,所以這種曆法就叫做 “陰曆” 。現在的人早就不記得什麼是陰曆了。
陰曆在使用中很不準確,跟地球的 “恆星年” 不合拍兒,平均每年會發生 11 天左右的誤差。
為了調整這個誤差,就在每十九年裡面加進去七個 “閏月” 。這就是 “十九年七閏” 、“三年兩頭閏” 說法的來源。因為在中國古代,曆法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就把這種調整后的曆法叫做 “農曆” 。
農曆的出現,大約在殷商時期,誰是發明者,已不可考。所以 夏曆的說法不正確。
每一年的 “冬至” 這一天,皇帝要在午門發布第二年的曆法,所以老百姓把農曆又叫做 “皇曆” 。
現在的一些人,總是說 “黃曆” ,是絕對錯誤的說法。
一句話:以地球自轉紀日、以月亮公轉紀月、以地球公轉紀年的曆法,叫做 “ 農曆” 。所以農曆是一種 “陰陽曆” 。
由於農曆的誤差大,不能準確指導人們的活動,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憲法規定從1912年起,改用公曆紀年。把公曆1 月 1 日叫做 “元旦” 了。改農曆的正月初一元旦為 “春節” 。新中國延續了這種曆法。
因為公曆是從西方引進的,所以又叫做 “西曆” 。
一些人把公曆又叫做 “新曆” ,把農曆叫做 “老歷” 、“舊曆” 。
又因為公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作為基本依據的曆法,所以又叫做 “陽曆” 。
農曆,除了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日以外,基本上沒有使用價值了。
謝謝。
1、夏曆的說法,只是傳說而已?迄今並無絲毫考古證據?
2、農曆確實基本只剩傳統節日的作用,即使24個節氣,也是差強人意。
我們常常對農曆偉大的評說,是不是渲染得不切實際了?
3、即使是我們所說的陰曆,其實也很牽強附會,概念並不準確?
夏朝的時候還沒有出現比較有實際意義上的曆法,把農曆稱作夏曆,是中國自稱 “華夏” 的緣故。
二十四節氣,反應的地球上的氣候循環規律,地球上的氣候是由太陽決定的,所以二十四節氣必須按照陽曆即公曆來決定。
所謂陰曆,在概念上是相對於公曆來講的,只要不產生誤解,也無所謂。但是嚴格地講,把農曆當做陰曆的叫法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