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國改革開放后,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漸增多。全球經濟一體化,也加速了外國文化對我國的影響。隨着外企越來越多地登陸中國,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也相應增多,遇上其本國節日慶賀一番,這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國人出國的機會也多了,海歸們在國外接受西式教育,對西方文化耳濡目染,歸國后仍然保留西方的節日習俗也無可厚非。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通用語言,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隨着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英語教育在中國已經成為大眾化的教育,“英語熱”使得英語國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國相當普及,一般的青年人,不管是學生還是上班族,都對西方的主要節日有所了解,可見,“洋節熱”的出現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的。經濟生活的改善。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也是必然結果。人們希望能在過節時放鬆平常綳得太緊的神經、宣洩心中壓抑太久的情緒,和朋友聚一聚、玩一玩、樂一樂。而西方節日在進入中國后,淡化了其濃厚的宗教色彩,轉而以娛樂為主的特點,這恰好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這種需求。2.媒體和商業的炒作媒體對西方節日過度關注。每逢西方重大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許多報紙雜誌往往大量登載有關西方節日的報道,從其背景知識到其特殊的慶祝方式,從國外的歡慶場面到國內的熱鬧追捧,無疑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宣傳作用。更有甚者,某報在愚人節當天發布了一則雷人消息,引起公眾的議論與猜測,而在傍晚時又宣布其為愚人節玩笑,這更是以犧牲報刊的嚴肅性來強化公眾對愚人節的關注。西方節日不斷升溫的背後是巨大的商業利潤。年輕人追求時尚,熱衷國外的節日,玩得開心就行,而商家正是發現並利用了這個相當龐大的消費群體,極力宣傳包裝。雖然中國人並沒有完整地拷貝西方的節日,但國內的商家已經學會了利用西方節日營造商機。聖誕節、情人節等節日越來越受到商家的重視,因為在此期間,不僅消費者能從消費的過程中體驗節日的美好感覺,多了一個相互問候的平台,商家也可在提供禮品的過程中獲得豐厚的利潤。西方節日也就這樣被炒作了起來,成為商家盈利的重要時段。3.傳統教育的缺失在現代社會,學校應當是普及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洋節熱”,映照出當代學校教育的一大明顯缺失,即缺少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教材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載體。在目前的課程設置中,最成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就是歷史課了,從小學直至高中,進了大學還有必修的公共課中的中國革命史或中國近現代史。而現行教材對中小學生沒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不能有效地擔負起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任。教師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對待西方節日的態度也深刻地影響着年輕一代。如今從幼兒園起,老師就帶着孩子們慶祝聖誕節、製作感恩卡、準備母親節禮物,其初衷及結果都是好的,讓孩子們學會感恩,懂得孝敬父母,但是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很多孩子分不清哪些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而哪些又是西方節日。政府導向對於傳統節日的傳承更是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清明祭掃、中秋團聚對於中國人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節日。而在2008年以前這兩個節日並不是法定假日,人們只能將其自行調至周末。不是假日的傳統節日對於年輕人來說自然沒有多少吸引力了,因而年輕一代對其相當冷漠就毫不奇怪了。2008年後,政府經調查后對節假日做出新的調整和規定,清明節、中秋節都已成為官方節假日,這對於傳統節日文化在年輕人中的普及是具有一定意義的。4.西方節日的優勢我國傳統節日,運作形式單一,主要以走親戚、聚餐為主,春節吃餃子,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而走親戚花費又很大,對於很多青年人來說過節反倒是一種負擔,缺少浪漫色彩。而西方節日在進入中國后,其本身具有的宗教色彩淡化,成為朋友相聚的美好日子,大多帶有狂歡色彩,比較輕鬆浪漫,又注重情調,適合年輕人求新求變的心理,容易為年輕人所喜愛並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