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我國的農曆實際上是

農曆,中國傳統曆法。它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個月;並把一個太陽回歸年劃分為24段,形成二十四節氣。通過參考太陽回歸年,設置閏月使其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融合陰曆與陽曆形成為一種陰陽合曆曆法。

農曆又有夏曆、陰曆、舊曆、華歷、中歷等稱。因使用“夏正”,舊時多稱為夏曆,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農曆屬於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


農曆是在陰曆(夏曆)基礎上融合了陽曆成分的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所以,農曆既有陰曆又有陽曆的成分。與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大約10~20天。為了協調回歸年與朔望月之間的天數,於是產生了陰陽曆,即農曆。方法是在曆法中通過合理的置閏法,如“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農曆的平年為12個月平均有354.3672天,而閏年比平年多一個閏月,因此平均有383.8978天。)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因此這種曆法既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

置閏規則為使用冬至作為計算的起點,從甲年冬至所在歷月到乙年冬至所在歷月(不含)之間,如果只有十二個朔望月,則設為平年,不置閏。如果出現十三個朔望月時,則從甲年冬至所在歷月之後起算,將第一個不含中氣的歷月,設立為閏月,稱作閏某月。

舊曆、老歷、陰曆也是指農曆。但舊曆、老歷只是相對新曆(即公曆)而言,並非正當稱謂。而陰曆事實上只按月亮的月相變化來安排的曆法。不少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二者還是有差別的。陰曆的時間和陽曆相比,每年大約差10.875天,如果完全按照陰曆來,可能不出五年,我們就要在夏天過春節了。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中國的曆法中有一項偉大的發明叫“置閏法”。由於農曆在陰曆基礎上加入了陽曆成分,所以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農曆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農曆的歷年長度是以回歸年為準的,但一個回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天文學家在編製農曆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