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外國有哪些節日和中國相似

現在讓我們將中西方節日進行一個比較。首先是對中西最隆重的節慶作一比較,果然有所發現。均不見中國的除夕夜,只是家人團聚,絕不會邀請外人,即使最知己的朋友也很知趣,不會在這一晚闖入別人的家宴,要拜年也得挨到正月初一,這幾乎成為約定俗成的風俗,少說也得有幾千年的歷史;西方的聖誕節可不一樣,它的前一晚是平安夜,聖誕老人要在這一夜降臨,給每個人帶來禮物和美好的祝願。這一夜也和中國人一樣是家庭團聚的時刻,不同的是,這一年一次的節日,經常會邀請友人甚至外國朋友參加。如果是除夕夜,一到新年的鐘聲響起,人們歡呼雀躍,情不自禁地跑到大街上,見到人就擁抱,也不管認識不認識。感恩節就等同於我國的春節,是全家團聚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節日。但兩者都是合家團聚,充分體現親情恩情的節日;它們都是人們懷念祖先,感謝大地養育之恩的重大傳統節日,但兩者的不同點在於歡慶的形式。在春節之前,中國家庭都會做很多準備,清理房子,做專門的食物。紅色的捲軸被掛在牆上,中國人相信捲軸的字會為他們帶來健康、長壽與幸福。不僅如此,世界上所有中國人都非常喜歡春節里的秧歌和鞭炮。但美國人在慶祝感恩節時,吃火雞、觀看電視里職業足球賽是感恩節中的代表性活動。散步同樣是假期的一個重要部分。 改革開放擴大了眼界,人們的社會交往愈來愈加頻繁,除了家庭還有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平安夜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個歡聚的場所,西洋風俗恰恰補充了中式風俗的不足,又怎能不受到人們的歡迎?  近年來許多地方禁放煙花爆竹,本來還能惹人興奮的煙花爆竹作為“陋習”離我們遠去,這使得春節喪失了傳統的“爆竹一聲舊歲除”的喜慶色彩,只能日復一日地在家中呆看着春節晚會、正月正晚會、文化部晚會……也許正是由於我們的一些行為,無形中讓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年輕人心目中打了折扣。  任何節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獨特性。在美國更有萬聖節、感恩節等。在美國,一年中幾乎有四分之一的時間他們是在節日中度過的。相比之下,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就“雅”多了,文化底蘊深多了,更少了“瘋狂”。這就是許多青年人不注重傳統節日,而熱衷於西方節日的原因吧! 當然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經濟比較強勢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