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並不是屬於我國的節日,但是漸漸的也變成了我國的流行節日,而這個節日在人們的心中也是一個鬼節,那麼萬聖節傳統活動是什麼呢?萬聖節這個節日應該有什麼風俗呢?讓我們一起和大家共同去探索吧!
萬聖節的傳統活動
1、鬧鬼
萬聖節前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盪的妖魔鬼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儘管後來宗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
2、臉譜化妝
萬聖節的服裝,萬人萬相,不只是單調的大鬼小鬼。製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摳兩個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褲,再在背後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長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
3、索要糖果
萬聖節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新年節慶,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度過嚴冬。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
4、南瓜燈(傑克燈)
南瓜燈籠是萬聖節前夜的最重要標誌,它起源於愛爾蘭。傳說是這樣的:有個叫傑克的人很是吝嗇,被上帝趕出了天堂,但他又由於捉弄撤旦而被驅逐出地獄,罰他手提燈籠照路,永遠行走在人間。在愛爾蘭,燈籠是挖空了的大土豆和蘿蔔製成的,中間點燃極細的蠟燭。同樣,“不給糖,要倒霉”的用語也出身愛爾蘭。那時,孩子們以Muck Olla的名義挨家挨戶乞討食品,以供萬聖節前夜的慶祝活動中食用。英格蘭兒童則在萬聖節前夜穿着別人的衣服,頭戴面具,乞討“鬼魂糕”。
5、咬蘋果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6、舉辦晚會、寄賀卡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