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小暑有什麼風俗習慣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7月6至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


         小暑的風俗民俗:據史書記載,此節始於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麵”之因,故稱天貺節。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封齋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是湘西苗族的封齋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豬、牛、羊肉仍可吃。民間素有“夏令之補,黃鱔為首”,“小暑黃鱔賽人蔘”的諺語。經過春季的覓食,小暑后的黃鱔圓肥豐滿,不僅肉嫩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滋補作用也最強。夏天濕氣較重,對寒性、虛性、濕性的人尤為不利。此時吃補氣的黃鱔,與傳統醫學“春夏養陽”的養生思想是一致的,可以達到改善不良體質、冬病夏治的效果。


         心靜自然涼少動多靜,小暑時人體陽氣旺盛,陽氣具有護衛體表、抵禦外邪的功能。只有保護好自身的陽氣,人體才得以健康無恙。小暑時氣候炎熱,人體能量消耗較大,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每天作息應有規律,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運動時一定要掌握好強度,避免強度過大。夏不坐木,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節氣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區或公園裡的木椅木凳,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因此小暑節氣時不宜在木質凳椅上久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