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祖先在曆法上的一個獨特創造,它綜合了天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從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從春秋到漢朝逐步演變而完整形成,與近代天文學的曆法計算一致,陰陽曆都可以推算,在陽曆的推算中規律性更強,能記憶。在節氣的順序中,年月的雙日為節氣,單日為中氣,合稱為節氣。在農村大多以陰曆來推算,城鎮都以陽曆推算。在陽曆中一個月有一“節”一“氣”,上半年的“節”在每月的6日左右,“氣”在21日左右,下半年的“節”在每月的8日左右,“氣”在23日左右。每年的順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各節相距15天左右。為了便於記憶,先祖們把二十四節氣各取一個字編成“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訣。
二十四節氣主要是根據我國的地理氣候集中反映出了黃河流域的自然季節特徵,往北或往南有明顯的差別,各地都有各自的節氣特點。因此,在日常的生產農事活動中及農業科技項目實施推廣中,應結合節氣,合理制定工作計劃,安排工作日程,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立春至穀雨
立春:2月6日左右,象徵著春季的開始,氣溫回升,大地回春。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開始下雨,雨量逐漸增加,生產上主要指導農戶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間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農家肥,制定大春生產工作計劃。驚蟄:3月6日左右,開始雷鳴,蟄伏地下的冬眠動物開始蘇醒和出土活動,樹木生根發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時期。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佔一半,是氣候溫暖的春季,生產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後期田間肥水管理,翻犁冬閑田地,籌備種子、化肥、農膜等農用物資,進入春耕備耕工作。清明:4月5日左右。氣候溫暖,草木萌發,萬物復蘇。穀雨:4月20日左右。雨量顯著增加,適宜穀物生長。生產上指導農戶進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備耕。同時注意觀察天氣氣候,農彥上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之說,若雨水至穀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則是乾旱的征找兆,應作好遇旱的準備。
—立夏至大暑
立夏:5月6日左右。夏季的開始,氣溫有顯著增高,小滿:5月21日左右。小麥等夏收作物籽粒開始飽滿成熟。生產上指導農戶收割小春農作物,大面積播種大豆、玉米等大春作物,水稻大田移栽,進入農忙時節。芒種:6月6日左右,是夏熟夏播作物忙收忙種的季節。夏至:6月21日左右。標緻着炎熱的夏天來臨,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是我國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小暑:7月6日左右,暑為炎熱的意思,氣候越來越熱,暑氣上升。大暑7月23日左右,是全年最熱的時期,此時期在農業生產上重點指導農戶抓好大春農作物中耕除草、田間肥水管理及病蟲害的預防與防治。
—立秋至霜降
立秋:8月6日左右。秋季開始,氣溫開始下降,開始進入秋季。處暑:8月23日左右。處是止的意思、意味了炎熱的夏季即將終止。白露:9月6日左右。氣溫逐天降低,天氣轉涼、夜晚空氣中的水汽在作物恭弘=叶 恭弘面上凝成白色的露水,此時節在生產上要指導農戶在抓好大春作物田間後期管理的同時,做好蕎麥等晚秋作物的播種,農彥有“處暑撒蕎,白露看苗”之說。秋分:9月23日左右,太陽光從北方南移直射在赤道上,各地白天和黑夜一樣長。與春分一致,寒露:10月6日左右,氣溫降低,草木漸漸枯萎,夜晚出現冷寒的露水。霜降:10月23日左右,氣候寒冷,夜晚出現初露。此時節是大春作物的收割季節,在生產上應指導農戶適時收割,進而耕翻農田,播種小春作物,採用地膜覆蓋增溫,保證小春作物順利生長。
立冬—大寒(11月6日—翌年1月23日左右)
立冬:11月6日左右,冬季的開始。小雪:11月22日左右,進入下雪季節,初雪小雪出現。大雪:12月7日左右,降雪增大,地面出現積雪。冬至:12月22日左右,寒冷的冬天到來,太陽光南移到直射回歸線上,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數九寒天開始,與夏至切然相反。小寒:1月6日左右,寒冬來臨,冷空氣持續增加,氣候近到寒冷。大寒:數九寒天到了三九,氣候寒冷到五年的極點。在此季節內,農業生產上應指導農戶,加強小春作物的中耕肥水管理工作,重點做好防凍。也是農閑季節,閑中有忙,着重抓農家肥的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