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廿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千年以來指導着中國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世界觀,發現並細化了一年之中這個井然有序的生態變化規律。由於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是以這一帶為依據建立起來的。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成為中國古代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美圖、二十四節氣GIF動畫設計、二十四節氣美食圖。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軌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裏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里,“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