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時刻:2021年6月21日 11:32:00
陰曆日期:五月(大) 十二 星期一
開始時刻:2021年6月21日 11:32
結束時刻:2021年7月7日 05:05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夏至是四時八節之一,民間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展出節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慶民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10]
夏至還有吃面的習俗,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很多地區的人們把夏至吃面當成了很重要的習俗。夏至代表着炎熱夏天的將到來,人們的飲食也要有改變,以熱量低、便於製作的食品為主要食物。麵條常常就是家庭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
道教把夏至日作為三清之一的靈寶天尊的聖誕。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候、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
在歷史發展中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曆,成為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廿四個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都表示着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古人認為十二月為宇宙運轉的規律法則,如《文子·自然》:“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 意思是天地轉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環。每一歲周期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古稱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為“建”,“建正”是干支曆法的概念,干支歷以斗柄指寅為建正之月(即通俗所說的正月)。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配数字與十二地支,“十二月建”分別為:正月建寅(攝提格)、二月建卯(單閼)、三月建辰(執徐)…十一月建子(困敦)、十二月建丑(赤奮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