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一般是冬至日前理髮過冬至。 有些地方的民俗還冬至節前要理髮,就是冬至節前要理髮,本地有句順口溜:“擔冬擔矮小,擔年擔富貴”。 意思是,如果頭髮沒有修理,就“擔”着頭髮(即“頂着頭髮”)過冬的話,就不會長高,會變得矮小。 如果“擔”着頭髮過年,就能富貴。
冬至回娘家
在我國北方有些城市認為冬至不能回娘家。這是由於過於傳統的習俗中,“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的約束。過去的媳婦會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時候回婆家的習俗。
雖然說現代社會如果還要再嚴格遵守很沒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別在意這些傳統習俗的,作為晚輩的我們最好和氣的與家人商量,冬至是團圓的節日,切不可因此與家人失了和氣。
冬至出門
在冬至的傳說中,不是不能出門,是不能出遠門。
因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傳說這天是天狗來人間尋找化身的時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遠門,天黑了也不要亂走哦。
也有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於天才剛被打開,萬惡無首,天地遨遊。不過在現在城市中夜晚也燈火通明,人們工作學習也經常夜歸,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過在意。
當然如果能再點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種意外發生,則肯定比夜晚還在外遊盪更為安全。
冬至在每年12月22日左右,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至23日。
冬至還是一個傳統的祭祀之日。據說,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民間在這一期間同樣有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故而冬至才被稱為“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