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立春貼葫蘆不生病 立春節氣的習俗

我們的名族有五千年傳承的歷史文化,因此我們保留着很多的傳統節日跟習俗。每個節日都有很多不一樣的習俗。比如說端午吃粽子,賽龍舟。重陽插茱萸等等。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也寓意着春天即將到來。那麼在立春這一天很多老人都會貼葫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立春這天還有什麼習俗呢?
   為什麼立春要貼葫蘆
  “葫蘆歪,不生災;葫蘆正,不生病”,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很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葫蘆是:福祿:的諧音,人們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貼上葫蘆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福祿雙至,有福有祿的美好願望。到立春的頭一天,都要用紅紙剪好多葫蘆的圖形,然後,貼在房前,影壁上。在過去,庄稼人院里還有雞窩,牲口棚,水井等,都要貼上紅紙剪成的葫蘆。還有老人在立春前,給孩子身上縫一個用紅布剪的葫蘆。
   立春的習俗
  貼春牛圖
  有的地方是在堂屋牆上貼一幅畫在黃紙上的春牛圖。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過去在農村,立春時節,农民都喜歡買一本老黃曆,作為勞動生活地參考。老黃曆上面一般會印有“春牛圖”。
  送春牛
  汪曾祺先生在文章《歲交春》中,就記述了他的故鄉高郵送春牛的情形:“立春日有窮人制泥牛送到各家,牛約五六寸尺許,塗了顏色,有的還有一個小泥人,是芒神……送到時,用嗩吶吹短曲,供之神案上,可以得一點賞錢……”推而廣之,大約江南送春牛儀式都差不多。
  戴春勝
  “勝”,古時人們的一種頭部飾物,有人勝、華勝、幡勝等多種形式,可用多種材料製成,其中紙制最為方便。春勝各有地方特色。唐宋時盛行制春幡,謂之“春勝”。春幡為長條形,如鳳凰展翅。婦女用烏金紙或布帛剪製成燕子、雞、柳枝、花卉、蝴蝶等花鳥蟲卉樣式,大小男女,各戴一枝於首中,意在禳凶邪、求吉利。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大人小孩,也可把春幡戴於手臂上,男左女右,作為立春的標誌。
   在山西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胸前或衣袖上。廣州地區則在立春日擊鼓驅疫,祈求平安。陝北一些地方立春日要畫紅。清晨起來,在院牆、大門、糧囤、磨盤、樹榦上畫個紅十字,牛、羊、豬等家畜頭上也要用硃砂畫上紅十字,以表示喜氣洋洋、紅紅火火迎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