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日,給娃兒戴春雞,是老輩人留下來的傳統。這一天,人們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製公雞飾品,並將其釘在兒童的衣袖或帽子上。戴春雞時有講究,男左女右。據老輩人講,雞和吉同音,取其吉利的意思;再者,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這天開始戴,象徵娃娃從小便吉星高照,寓意整個一年都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山東《鄒縣誌》載:“婦女剪綵為雞,兒童佩之,曰戴春雞。”有時也把春雞戴在小孩(一般為男孩)的虎頭帽上,意寓虎兇猛頑劣,能避兇險。
戴春雞寄託着人們希望兒童不受任何毒蟲傷害的美好願望。因為立春之後,氣候轉暖,各種毒蟲紛紛出現,因此讓兒童在立春之日戴春雞以避毒蟲。至於扔春雞象徵扔掉疾病,就犹如某些地區放風箏時有意剪斷線,寓意放掉晦氣的習俗一樣。
1、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
2、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髮,有驅邪迎祥之意。
3、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就要準備好相關事項,然後進行表演。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