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立春寶寶戴打春雞是為什麼

立春寶寶戴打春雞是為什麼?立春是春天的頭一個節氣,代表了春天的到來,而節氣與節日一樣有着很多的習俗,主要是根據天氣變化,古人所做的預防工作,而且到如今還是很有用處的,那麼什麼是打春雞呢?為什麼立春要戴着呢?
   立春寶寶戴打春雞是為什麼
  這種戴“迎春雞”的風俗在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河南一帶有。
  立春,也叫打春,手工縫製“迎春雞”,也叫“打春雞”。一般打春雞是用各色的布和棉花縫製而成的,立春前或者立春當天在孩子們的衣服或者帽子上縫一對顏色鮮艷的布公雞,據說這樣可以驅邪祛病。而根據流傳的說法,“打春雞”的出現是因為天花病毒的傳播。
  當時醫療水平低下,預防天花的“接種疫苗法”還沒有發明,小孩子多數要“出天花”。在那個年代,多數人只好用偏方治療,有的則乾脆聽天由命。就算有天花患兒僥倖活了下來,也會留下永久的“疤”,形成一張麻臉,在農村很難找對象。
  每到立春的前夜,給小孩們每人縫製一隻“打春雞”。“打春雞”一定要用紅布做,還要在紅公雞的腰部束上一塊綠布條,說是:紅公雞,綠腰子。然後把它縫在正穿的棉襖的袖頭上。小孩在打春時帶上縫製的公雞,能免災去難,能避凶趨吉,遇難呈祥,一年都無病無災!
   打春雞的含義
  這種立春給小孩子佩戴布公雞的習俗,就這樣傳播開來,並進行了“升級改造”:雞的數量由一隻變成了一對兒,其中一隻雞的嘴下墜了一顆黃豆,代表膿皰,意思是讓大公雞把膿皰吃光;另一隻雞的嘴下墜着一串小紅辣椒,寓意孩子的生命要像火紅的辣椒一樣茁壯。
  而縫在衣服的春雞要一直戴到正月十六日,在孩子的母親回娘家的路上扔到河裡,讓水漂走——河水長流不息,喻長命百歲之意。
   立春還有什麼習俗
  抱椿樹立春這天,孩子們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圍着椿樹轉三圈,嘴中念叨三遍:“椿樹王椿樹王,你長粗了我長長。你長粗了好截板,我長長了穿衣裳。”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