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立冬打雷有什麼說法嗎 什麼是立冬三候

我們經常脫口而出自然現象這個詞,古人用“月有陰晴圓缺”來詩意描述月相的變化。晝夜交替、氣候的冷暖,乃是颳風下雨都是最常見的自然現象。打雷一定是夏季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自然現象之一,尤其是狂風暴雨的夜晚,閃電夾雜着雷聲總會驚醒不少夢中人。而民間的說法里立冬打雷還有不同的含義,下面一起來網了解一下立冬打雷有什麼說法。
  立冬打雷有什麼說法
  在我國民間對於秋冬時節打雷的說法有特別多種,特別是立冬的雷,有"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之說",意思是說: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着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若是降水多了(打雷了,通常都要下雨的),那不是意味着春要來了,但現在是立冬,所以“立冬打雷要反春”。
  冬天打雷雖然比較罕見,但也並不是沒有發生的可能,普通大眾一般將其稱為冬打雷。首先我們需要清楚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不管打雷現象發生在一年四季中的那一天,它都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並不存在徵兆一說。
  立冬三候及意思是什麼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1、水始冰:水已經能結成冰。
  立冬后溫度黃河、淮海一帶的氣溫變低,水面上開始結冰。
  2、地始凍:土地也開始凍結。
  立冬后,秦嶺—淮河線以北的地區開始變得寒冷,地面上出現凍土現象。
  3、雉入大水為蜃: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
  古人認為到了立冬節氣后禽鳥會變成蛤蜊藏在海水裡面避寒,其實這是浪漫主義說法,現實是到了立冬節氣后禽鳥南遷或者藏在了溫暖的地方避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