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霜降為什麼要祭旗纛?霜降還有其他什麼習俗?

“ 凄清早霜降,淅瀝微風起。”秋季總是給人一種肅殺之氣,也會讓人覺得萬物蕭條,沒有生氣,而在這樣的時節,霜降為什麼要祭旗纛?霜降還有其他什麼習俗嗎?

霜降為什麼要祭旗纛?

《周禮》中記載,大司馬(統管全國軍事的官職)凡是出師的時候,都很重視旗鼓的作用,要對旗纛進行祭祀,稱之為軍牙六纛之神。(牙旗,是主帥在軍隊中位置的標識。纛,是浦頭,古代馬頭上的一種札飾,是皇帝乘輿的標記性裝飾。天子有六軍,因而稱六斌。)

漢高祖當初立為沛公,在沛豐供奉黃帝,祭祀擻尤,以所殺白蛇之血塗鼓旗行祭。《漢書·郊祀志》載:“秦代祀東方八神將,三日兵,主祠蚩尤。”蚩尤旗,是星名,這是祭祀旗纛的開始。後來漢武帝設置靈旗析祝兵事,太史以此旗指向所討伐之國。三國孫權曾做黃龍虎牙旗。后齊天子親征,也建有牙旗。自唐以後,各個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各地一般都有旗纛廟,在廟中築台,設置軍牙六纛神位。春季在驚蟄日祭祀,秋季在霜降日祭祀。明代祭祀旗纛,在每年仲秋祭祀山川之日,由專人在旗纛廟裡的壇內進行;箱降日,在教場祭祀;歲末祭獻太廟的時候,則在承天門外祭祀。此外,凡是軍隊出行,都要祭祀旗纛。清代在霜降日五更時,鳴炮致祭。武將主祭,在演武廳迎接巡視的帝王。祭祀完畢,將士們齊集教場,兵士們披掛整齊,展示武器,唱着軍歌整隊而歸,或者繞街遊行。

吳地民間,這一天天未亮時,人們就相互提醒,以免沉睡錯過,只要聽到信號,就爭相趕到教場觀看儀式,稱之為看旗纛,據說如此能拔除不祥。

霜降還有其他什麼習俗嗎?

1、賞楓
楓遭霜侵後葉子火紅,色彩鮮艷,燦如錦繡。古人曾有“霜恭弘=叶 恭弘紅於二月花”的詩句。國內如蘇州的天平山、南京的棲霞山,都以楓恭弘=叶 恭弘美景著稱。夕陽西下,紅恭弘=叶 恭弘參差交錯,馳目遠眺,彷彿珊瑚火海,十分壯觀。

2、牧羊
我國牧羊的風氣,自古以來就十分盛行。內蒙古以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等省,無不廣為飼養。
羊奶、羊肉和羊毛,都可供食用或使用。品種好的奶羊,產乳量很大,堪稱為貧民的乳牛。國內如山西長子等地,牧羊人一般在秋天殺羊賽神,預祝來年羊群擴大,並將祭品分發給族人。貧困無羊的,可蒸面糕,將其做成羊的形狀代替。

3、鬥牛
鬥牛之戲,在浙東的義烏、金華等地及廣西的猺山都很盛行。猺山每年四月八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以及十月十日.都必要舉行一次鬥牛比賽。鬥牛之前,先審計全寨民戶的財產,分派參加決鬥的牛,此後派寨民三人輪流當值,每天喂牛三次並且給牛洗浴。所飼餵的都是甜酒、粥飯、嫩草等營養豐富的食料。夏天還為牛遮蓋帳幕,以免蚊蟲叮咬。等到了合適的時間,就和其他村寨約時間決鬥。

4、斗鵪鶉
鵪鶉是生活在田地、沼澤中的小鳥,雄鳥足高,雌鳥足低,喜歡在田地間或蘆葦叢中活動,晚上成群飛出,白天則伏於草叢,在山東最為多見。鵪鶉性喜近人,特別好鬥,決鬥時抬腳張其,人們多喜蓄養。
霜降后斗鵪鶉,在南北方都很盛行。《北京歲華記》中說北方的人在霜降后斗鵪鶉,人將鵪鶉籠在袖中,如同捧着珍寶。南方大多在晚上斗鵪鶉,決勝負。考究的人用彩緒做平底袋,以皮手套將鵪鶉把在袖中,以此作為消遣。清代的蔡鐵翁有詩道:“辛苦霜天斗瘦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