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之後下一個節氣是什麼?
霜降之後的節氣為立冬。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斗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於公曆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依據天文劃分: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冬季是以立冬(斗指西北,太陽黃經225°)為始點,至下一“立春”結束。“立冬”意味着風雨、濕度、光照、氣溫等,處於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冬,即“終也、萬物收藏也”的意思,立冬后萬物開始閉藏。反映了氣候、物候等多方面特徵。
兩者有什麼不同?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八個節氣。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每年公曆10月23—24日交節。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由於“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節令。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於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霜降節氣后,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氣溫漸漸轉冷。霜降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天氣漸寒始於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意味着即將進入冬天。立冬,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斗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於公曆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意味着風雨、乾濕、光照、氣溫等,處於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秋收冬藏”,萬物在冬季閉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立冬,是民間“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我國一些地方會在立冬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作為重要的節日來慶賀。傳統是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秋季少雨乾燥氣候漸過去,開始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立冬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由於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孟冬)時期氣溫雖逐漸下降,但還不是很冷;隨着時間推移,強冷空氣南下頻繁,並越過南嶺,天氣越來越冷。在北方地區,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立冬的習俗有什麼?
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當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東棗莊一帶也有喝羊肉湯的習俗。
賀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立冬作為“四立”之一的重要節氣,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的興旺吉祥。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立冬是十月的大節,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农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補冬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着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