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補冬不如補霜降”?
霜降作為秋季進入冬季的一個過渡節氣,是秋季中最寒涼的一個節氣。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講,這時應適當進補,為迎接寒冬做準備。所以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認為“秋補”比“冬補”更重要!秋補是“打底補”,相當於打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冬補才會有意義。
霜降進補是為冬季進補打基礎的,而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的生化之源,就是說,冬季進補能不能達到高效,關鍵在於脾胃是“受補”還是“不受補”,不先把脾胃養好,進補后承受不了,就會出現腹脹、腹瀉等現象!
元代醫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潤其燥。時入霜降,脾臟功能處於旺盛時期。有的人因脾胃功能過於旺盛,易生胃病。宜平補,多吃梨、蘋果、白果、洋蔥,少吃冷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同時要注意胃的保暖。
霜降時節,氣候乾燥且寒熱多變,稍有不慎極易傷風感冒或舊病複發,故常被人稱為“多事之秋”。秋季養生防病一定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並採取相應措施,預防疾病產生。尤其要注意添衣蓋被,早晚保暖,謹避虛邪寒氣侵襲,這裏要提醒廣大老人和女性朋友應特別注意腳部保暖,防止寒從腳下起,病由忽視生。但防寒不等於要過早地穿上棉衣,還須進行“秋凍”鍛煉,以提高抵禦冬季嚴寒的能力。
霜降來臨時需要注意什麼?
1、霜降來臨應護足保暖秋氣肅殺,首先反映在人身上的是皮膚乾燥。寒氣較盛,冷熱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賊風往往會乘虛而入,使人生病,受到賊風侵襲,往往會全身酸痛,疲乏無力,還會引起咽炎、氣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經麻痹等。故穿衣保暖不宜忽視,不宜露膝,要護足。女性要注意腳部保暖,不要再穿船型鞋和薄襪,改穿能遮蓋腳面的鞋或靴子,以防腳部受涼。
此外,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最好的調養方式就是保證睡眠充足,早睡早起,早起能夠使人提前覺醒,精力充沛,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周末可以去戶外爬爬山,登高望遠,有助於保持樂觀情緒,神志安寧。但此階段運動健身的活動量不宜過大,也不宜劇烈,以微微出汗為宜。
2、運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農曆九月,一片秋高氣爽的景象,此時肺金主事,運動量可適當加大,可選擇登高、踢球等運動。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也可選擇廣播體操、健美操、太極拳、太極劍、球類運動等。
氣溫越來越低,最好等太陽出來或比較暖和的時候出門鍛煉,如果活動量大,出汗,熱了,應該解開衣扣,讓身體慢慢降溫。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泄,傷耗陰津,削弱機體的抵抗力。
秋天是各種情緒病高發時節,如果調理不當,極易誘發抑鬱症等其他心理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洩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要經常參加一些對身體有益的娛樂活動,比如唱歌、跳舞、登山、旅行等,在這些活動中,多與他人交流溝通。發自內心的笑是抗衰老的速效劑。
4、防病重在保暖
霜降時節,氣溫可能突然下降,晝夜的溫差會拉大10℃以上,而我們的皮膚和呼吸系統並不能很好地適應這樣的變化。這時,慢性病患者和那些體質差、抵抗力弱的人和兒童很容易病情加重或是感冒發燒。另外,冷空氣的刺激會使人體血管發生收縮,血壓突然上升,從而誘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市中醫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扶桂升指出,要想預防以上疾病,關鍵是要保暖,體質差的人群,預防工作更要及時做好。有冷天哮喘發作史的人,要提前服藥預防;有高血壓病史的人,也要按時按量服用降壓藥物,定時檢查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