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從古時到如今都在流傳的傳統節日,而在中秋的習俗當中就有吃月餅的習俗,但很多人對於月餅並不是很了解,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那麼中秋節吃月餅的講究是什麼呢?中秋吃月餅的起源和含義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老黃曆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吃月餅的講究
宜早不宜晚。
月餅是高糖、高脂食品,早上或中午吃可以補充能量,也不易發胖。但晚上則應少吃或不吃月餅,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應如此,否則可能會增加血栓的風險。
宜鮮不宜陳。
月餅大多含有較多的脂肪,一旦存放過久,容易發生變質,不利於健康。
宜少不宜多。
月餅含油脂、蔗糖較多,過量食用可能會引起胃滿、腹脹、消化不良、食慾減退、血糖升高等反應。老年人、兒童更不宜多吃。需要注意的是無糖月餅中所含的油脂並不少於普通月餅,熱量仍然較高,會導致糖尿病人血糖升高。高血脂、高膽固醇人群要少吃肉餡、蛋黃餡月餅。
宜與茶相配。
由於月餅吃得過多會覺得油膩,所以品嘗時宜多飲綠茶。茶能解膩,在綠茶中摻放少許花茶,飲起來香甜可口,效果更佳。
此外,吃月餅后最好多喝些功效茶,如開胃茶(酸梅湯等)、消滯茶(如以山楂、何首烏、決明子等中藥材泡製),對於清腸胃頗具功效;也可以適當吃一些蛋白酶片幫助消化。
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和含義
中秋吃月餅的起源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后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讚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中秋吃月餅的含義
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