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個節日到來的時候,對於人們的生活,所產生的影響肯定是有着差別的,那麼清明節,所代表的是一種節氣還是節日呢?其中所包含的一種意義,應該從哪一些角度去進行了解呢?這都是應該去考慮的一個方面和一個重要的問題。
清明節是節氣嗎
清明節的含義有很多,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繫在一起的,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着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謂之一歲(攝提)。天維建元,是從寅開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在傳統文化中,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清明發展至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的文化
清明節不止是一個節氣,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而且發展到現在清明節還融合了很多其他習俗。
清明節的諺語
1、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2、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3、清明有霧,夏秋有雨。
4、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5、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