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時,春分也是傳統節日,從周代起春分就搞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時期,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份由官員代祭。祭日也是為了祈求一年有個好收成。
春分過後,各項農事將陸續展開,人們利用春分這個節日,開展送春牛圖、犒勞春牛等節慶活動。北方的人們在紙上印着全年的農曆節氣,還有農夫耕田的圖樣,名叫“春牛圖”。由一些民間善言唱的人挨家送去。每到一家他都能圍繞牛說唱一些歌謠,引得人們哈哈大笑,同時也得到教育。這就是俗稱的“說春”
講究
春分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人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 刻值千金”的農諺。 山東一帶,春分忌晴。民間常於春分日栽植樹木,是日晴朗,則萬物不成。畲族春分 日禁忌挑獎,禁忌到河裡洗衣服,也禁忌晒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