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養生輕淡食譜
二十四節氣之雨水養生篇
公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後為雨水節氣。雨水,“斗指壬為雨水,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僅示意降雨的最先,也解釋雨量最先增多。
隨着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逐漸消逝,而東風掠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順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杜甫有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天黑,潤物細無聲。”詩人生動形貌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需要雨水的時刻,它就來了,這春雨隨同着和風,當夜幕降暫且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着滋潤着萬物。詩人用擬人的手法,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明白知足客觀需要。在春天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雨水的時刻,雨就下起來了。一個“好”字,不只讚美“雨”,同時也讚美那些為需要輔助的人送去實時雨的人。詩人希望這樣的“好雨”,喜歡這樣的“好雨”。
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若何看雨水。對农民來說,雨水正是小春治理、大春備耕的要害時期,而我們的生涯也充滿了新的希望。
憑證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聯繫到養生篇中我着重強調雨水節氣“調養脾胃”的主要性。由於中醫以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議人之壽夭的主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髒的關係中,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臟中的脾)《圖書編·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康健長壽的基礎。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徵來說明人體五髒的心理功效。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髮的特徵,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效。脾(胃)屬土,土性敦樸,有生化萬物的特徵,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心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剋關係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鬱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以是,春季養生中既要注重春季陽氣生髮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阻止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性能流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足夠,臟腑功效才氣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治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流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康健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着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看法。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緣故原由。
寒露養生--蓮子粥
《本草衍義總論》說:“夫善養生者養其內,不善養生者養其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慾、姿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康健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實,調治脾胃能有用地提高機體免疫功效,防老抗衰。
調養脾胃的詳細方式可憑證自身情形有選擇地舉行飲食調治、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治:春季天氣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泛起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徵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彌補人體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髮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髮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性”。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以是,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薺、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鮮地黃150克,搗汁備用,粳米50克洗凈,冰糖適量,同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成粥后,將鮮地黃汁倒入粥內,文火煮20分鐘即好。)二曰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曰紫蘇粥,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雜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藥物調養:要思量脾胃升降生化性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名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
精神調攝:“凡氣忿、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專一寡慾、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連繫。即順應自然,珍愛生氣遵照自然轉變的紀律,使生命歷程的節奏,隨着時間、空間和四時天氣的改變而舉行調整,使其到達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十四節氣之驚蟄養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