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歷 正文

二十四節氣之小暑養生篇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之小暑養生篇

導語:七月七日小暑天。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刻,以是叫小暑。

七月七日小暑天。“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刻,以是叫小暑。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四處綠樹濃陰,許多區域的平均氣溫已靠近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惠顧我國的大部門。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以是防洪

防澇顯得尤為主要。有農諺:“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履歷總結。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署時肯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若是打雷,肯定有洪水衝決圩堤。

我國南方沿海區域包羅台灣區域的小暑節氣,正是颱風來臨之際,《台灣府志》紀錄:“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台……台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

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最先活躍的季節,蘆葦下、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發祥地,只要有綠草、露珠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閃閃移動,在徐徐的風中,隨同着人們渡過漫漫長夜。此時我國大部門區域也都在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治理。正由於是忙季,我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則進一步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生有知亦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素問·保命全行論》亦云:“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玄門經典《太平經》也頻頻論及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指出:“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以是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為此提出了“自愛自好”的養生學說,即“人慾去凶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凶害也”。說明,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起勁磨鍊,才氣獲得長壽之軀。

二十四節氣之冬至養生篇

時當小暑之季,天氣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磨鍊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日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心平氣和,確保心臟性能的興旺,以相符“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這是由於人體的情志流動與內臟有親熱關係,有其一定紀律。差其餘情志刺激可傷及差其餘臟腑,發生差其餘病理轉變。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能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酸則心跳神盪,精神渙散,頭腦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流動都是五臟功效的集中显示,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 “喜”是在不外的情形下,舒緩主要的情緒,使心情愉快氣血緩和。故夏日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原理。

夏日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飢,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疲倦消瘦,正氣虛弱,抵制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跨越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效,導致飲食阻滯,泛起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控制之理。

夏日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潰爛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泛起昏厥或殞命。

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緣故原由之一,只有飲食調治適當,才氣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飲食偏嗜有過寒過熱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因寒濕內生發生腹痛泄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泛起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最終釀為痔瘡;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情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若耐久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性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鹹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皮膚乾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乾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髮易脫落。主要的是由於嗜好偏過,不只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而致腳氣病、夜盲症和癭瘤等疾病。以是我建議人人在食療養生中,飲食五味(酸、苦、甘、辛、咸)要相宜,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能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能過多。飽食過多,則結蘊蓄,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飢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以是在饑渴難耐之時,亦應徐徐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慾的情形下,也不能委屈進食,太過強食,梁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飢強食則脾勞”。

上述論點都說明晰飲食有節,飲食清潔,飲食厚實的主要意義。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養生篇